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勞
病名:風勞屬虛勞病之一,指虛勞患者復感風邪,導致氣血虧虛、臟腑受損,並伴隨風邪滯留經絡或臟腑所引發的病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·治風勞諸方》,其記載:「勞傷之人,表裡多虛,血氣衰弱,膚腠疏泄,風邪易侵,或遊易皮膚,或沈滯臟腑,隨其所感,而眾病生焉。」說明風勞成因在於體虛之人正氣不足,風邪乘虛而入,或滯留體表,或深入臟腑,進而引發多種症狀。
病因病機:
風勞的發病基礎為氣血兩虛、臟腑虧損,復因風邪侵襲,導致經絡瘀滯、氣機不暢。風邪性質善行數變,易與體內虛損相結合,形成虛中夾實之證。若風邪滯留肝經,則易影響肝之疏泄功能,進一步耗傷陰血,形成「肝勞」,如《金匱翼·風勞》所述:「風勞之證……由風邪淹滯經絡,瘀鬱而然。其病多著於肝,亦名肝勞。」
臨床表現:
風勞的症狀複雜多變,主要可分為兩類:
-
表虛風侵型:
- 體虛食少、形體羸瘦、筋脈不利、手足疼痛。
- 風邪遊走皮膚或沉積臟腑,可表現為寒熱往來、肌骨蒸熱。
- 治宜祛風養血、調和營衛,方用防風散等。
-
肝經風勞型(肝勞):
- 肌骨蒸熱、寒熱交替、痰嗽盜汗、面色萎黃、毛髮枯焦、口臭。
- 嚴重者可兼見疳積或下痢,此因風邪鬱久化熱,耗傷陰液所致。
- 治宜滋陰清熱、疏風透邪,方用秦艽鱉甲散等。
若患者氣血不足、臟腑虛弱,兼見肢節煩疼、腰膝無力、小便頻數、盜汗等症,則屬虛損兼風,宜用巴戟散等方溫補肝腎、祛風通絡。
治療原則:
風勞的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補虛為主,兼以祛風。根據病位深淺與虛實偏重,可選用以下治法:
- 補氣養血:針對氣血兩虛,選用黃耆、當歸等藥。
- 滋陰清熱:若見陰虛內熱,加鱉甲、知母等。
- 疏風通絡:風邪滯留者,配伍秦艽、防風等祛風藥。
- 調理肝腎:肝勞患者需注重柔肝養血,如白芍、枸杞等。
古籍參考: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與《金匱翼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亦提及風勞與肝腎虛損的關聯,強調「風勞內傷」需兼顧調補先天與後天之本。歷代醫家多認為此病遷延難愈,需長期調理,並注重飲食與情志調攝以輔助藥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