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廓乃中醫眼科八廓理論之一,為古人取法自然現象所立之名目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別稱巽廓、巽風廓、養化廓。其說肇源於《易經》巽卦象風之義,後世醫家結合臟腑經絡學說,漸次發展出多重詮釋體系。

一、經絡臟腑歸屬

  1. 心包絡與中焦說
    《審視瑤函》以氣輪血絡為辨證依據,提出:「巽位屬東南,其絡貫通中焦腑,內應心包絡」。此說將風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繫,強調眼絡與中焦氣化之關聯,臨證可見目赤絡脈纏繞伴胸膈煩熱之候。
  2. 肝膽表裏說
    《醫宗金鑑》明言:「風廓即風輪(黑睛),肝主風而屬木,膽腑相附」,確立肝主輪、膽主廓之辨證框架。肝風上擾則目眩視昏,膽熱蒸騰可現白睛泛黃,二者雖分臟腑,實相表裏。
  3. 髓海肝膈聯屬說
    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獨抒己見,謂:「巽廓內應瞳神(金井),經氣上承髓海,下絡肝膈」,揭示風廓與督脈、腦髓及肝系之深層聯繫。此說為風邪入腦致目疾提供理論基礎。
  4. 有名無位說
    《張氏醫通》則持異議,認為風廓「雖為肝之府,然無固定形位」,反映明清醫家對八廓定位存在爭議,凸顯中醫理論重功能而輕形質之特點。

二、解剖定位分歧
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主張風廓位於「白睛鼻上方」,屬足少陽膽經分野。此說與傳統巽位東南方位說相異,實因醫家對眼部分野有「自然方位」與「面部投影」兩種參照體系所致。

三、臨床辨證精要
風廓病變須分標本:

  • 外風:猝然目癢淚出,胞瞼顫動,脈浮數,宜疏風解表。
  • 內風:黑睛生翳、視物歪斜,兼見肢麻頭暈,當熄風潛陽。
  • 膽熱:白睛赤脈如樹枝,口苦咽乾,治宜清泄少陽。

歷代對風廓臟腑所屬雖有歧見,然總不離「風性善動」、「肝主謀慮」之生理特性。醫者當參合脈證,不可拘泥一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