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風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科
風科為中醫古代醫學分科之一,始設於宋代,專治各類風病。北宋嘉祐五年(1060年),太醫局將醫學劃分為九科,風科位列其中,規模僅次於大方脈(內科),設有學生三十人。此後,宋、元兩代皆延續此分科制度,反映出當時醫家對風邪致病之重視。
風科之理論基礎
風科之設立,源於中醫對「風邪」的獨特認識。風為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首,被視為「百病之長」,具有善行數變、輕揚開泄之特性,易夾帶其他邪氣侵犯人體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風者,百病之始也」,強調風邪在疾病發生中的關鍵作用。風邪致病範圍廣泛,可表現為外風與內風兩類:
- 外風證:多因外感風邪所致,如傷風、風熱、風濕等,常見症狀包括惡風、發熱、頭痛、鼻塞、關節遊走性疼痛等。
- 內風證: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其與肝關係密切。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、血虛生風等皆屬此類,臨床可見眩暈、抽搐、肢體麻木、中風偏癱等症。
風科之診治範疇
風科雖屬大方脈分支,但其診治範疇明確,主要針對風邪引發或與風相關之疾病,包括:
- 外感風病:如感冒(傷風)、風疹、風痹(類似現代風濕性關節炎)等。
- 內傷風病:如中風、眩暈(肝風內動)、癲癇(風痰上擾)、面癱(面神經麻痹)等。
- 其他風證:如破傷風(金創受風)、驚風(小兒急慢驚風)等。
宋元醫家對風科之貢獻
宋元時期,醫家對風病研究尤為深入,並發展出相應的理論與治法。如:
- 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收錄多首治風方劑,如川芎茶調散、消風散等,成為風科常用方。
- 金元四大家:
- 劉完素(寒涼派)主張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提出熱極生風理論,善用清熱熄風法。
- 李杲(補土派)重視脾胃氣虛致風,創立益氣祛風之方,如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朱震亨(滋陰派)認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強調滋陰降火以熄內風。
風科與後世中醫發展
明清以後,風科逐漸併入大方脈,但風病理論仍深刻影響中醫臨床。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提出「氣虛中風」學說,革新中風治療;溫病學派則進一步區分外風與內風,完善了風熱、風溫等證治。
風科之設立,體現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其對風邪致病機制的探討,至今仍為中醫診治相關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