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厥
風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其病機主要與肝氣化風及腎氣上逆相關,臨床表現多見驚駭、背痛、噫氣、呵欠頻繁等症狀,亦可見汗出而身熱不退、煩悶不解等特徵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與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均有論述,後世醫家亦多有發揮。
病因病機
風厥的形成與肝、腎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肝氣化風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或外邪侵擾,導致肝氣鬱滯,久則化風。風性主動,上擾清竅,可致眩暈、驚駭;風邪走竄經絡,則見背痛、肢體不遂。
- 腎氣淩逆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若腎陰不足,水不涵木,則肝風內動;或腎陽虛衰,陰寒之氣上逆,與肝風相搏,形成風厥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二陽一陰發病」之機,二陽指陽明胃經,一陰指厥陰肝經,二者失調,風氣與逆氣相合而發病。
- 外感風邪引動內風:風厥亦可因外感風邪,與內在肝風相引,表現為汗出而身熱不退(風邪外襲)、煩滿不解(厥逆內生)之證。
臨床表現
風厥的症狀複雜,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- 肝風內動證:驚駭不安、眩暈頭痛、肢體顫動或抽搐,甚則突然昏仆。
- 經絡氣逆證:背痛、胸悶、噫氣頻作、呵欠連連,或見四肢厥冷。
- 風熱擾表證:汗出而身熱不解,兼見煩躁、口苦、脈浮數。
治療原則
風厥的治療以平肝息風、調和陰陽為主,並根據具體證型配伍用藥:
- 肝風偏盛:宜用加減續風湯,方中常配伍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等平肝潛陽之品,佐以白芍、生地養陰柔肝。
- 腎虛風動:可選地黃飲子,滋補腎陰、涵木息風,熟地、山茱萸、麥冬等為常用藥。
- 氣逆煩滿:適用人參湯加減,益氣降逆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和中,配代赭石、旋覆花以降氣。
- 外風引動內風:可配合疏風解表藥,如防風、羌活,但需注意勿過用辛散,以免耗傷陰液。
古籍論述
- 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指出:「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」強調陽明與厥陰經氣失調為病本。
- 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汗出而身熱者風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」說明風邪與厥逆並見的特點。
- 王冰註解:「肝氣為風,腎氣淩逆,既風又厥,故名風厥。」點明肝腎同病之機轉。
風厥一證,體現中醫「風病多變」與「厥由氣逆」的特點,臨床需細辨風、厥之輕重,肝、腎之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