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風疽,中醫病名。指下肢血脈攣曲發瘡難愈之潰瘍。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。多因濕熱阻滯肌膚,或留於經絡血脈而發。該證多發於下肢,尤以脛部為常見。證見患部血脈攣曲痛癢,搔之多潰爛而流黃水,甚則赤熱焮腫,纏綿難愈。繼發感染則多併發全身寒熱,或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。治宜消熱解毒,祛風利濕,方選消風散,或三妙丸內服,外擦宜用青黛散,或三石散。相當於現代之下肢靜脈曲張,或因繼發感染後之綜合徵。
風疽的病因病機
風疽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濕熱阻滯肌膚,二是濕熱留於經絡血脈。濕熱阻滯肌膚,會導致肌膚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而入,侵犯經絡血脈,導致血脈攣曲,發為風疽。濕熱留於經絡血脈,會導致經脈阻滯,血行不暢,血液淤積,發為風疽。
風疽的臨床表現
風疽多發於下肢,尤以脛部為常見。主要表現為患部血脈攣曲,痛癢難忍,搔之多潰爛而流黃水,甚則赤熱焮腫,纏綿難愈。繼發感染則多併發全身寒熱,或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。
風疽的治療
風疽的治療以消熱解毒,祛風利濕為主。可選用消風散、三妙丸等內服,外用青黛散、三石散等外敷。
風疽的預防
風疽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防濕熱,平時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,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,不喝酒,不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如果出現風疽的症狀,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