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疽
風疽為中醫病名,指下肢血脈攣曲、發瘡難愈之慢性潰瘍。此病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,屬「瘡瘍」範疇,其特徵為患處經脈迂曲、痛癢交作,搔破後潰爛流黃水,纏綿難癒,嚴重者可伴隨赤熱焮腫等症。
病因病機
風疽之成因,主要與濕熱之邪阻滯肌膚經絡有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- 濕熱蘊結: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下注於下肢經脈,阻滯氣血運行。
- 經脈瘀滯:濕熱久蘊,導致血行不暢,經脈迂曲擴張,氣血瘀阻,局部肌膚失養,久而潰爛成瘡。
- 風邪外襲:風性善行而數變,與濕熱相搏,纏留於肌膚腠理,引發瘙癢、潰爛等症。
臨床表現
風疽好發於下肢,尤以脛部(小腿內側)為多見,其典型症狀包括:
- 血脈攣曲:患處靜脈顯露,迂曲擴張,觸之硬結。
- 痛癢交作:局部瘙癢難忍,搔抓後易破潰,滲出黃水。
- 潰瘍難癒:瘡面糜爛,久不收口,嚴重者伴隨焮紅腫痛。
- 兼症:若繼發感染,可出現惡寒發熱、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風疽,以清熱解毒、祛風利濕、活血通絡為主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內服及外治之法。
內治法
-
濕熱蘊結證
- 主症:患處紅腫熱痛,潰爛流黃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通絡。
- 方藥:三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)加減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赤芍等增強清熱活血之效。
-
風濕阻絡證
- 主症:瘙癢劇烈,瘡面糜爛,滲液較多,舌苔白膩,脈濡。
- 治法:祛風除濕,和營解毒。
- 方藥:消風散(當歸、生地、防風、蟬蛻、知母、苦參、胡麻仁、荊芥、蒼朮、牛蒡子、石膏、甘草、木通)加減。
外治法
- 潰瘍滲液:以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、滑石)外敷,清熱燥濕、收斂瘡面。
- 腫痛明顯:選用三石散(爐甘石、赤石脂、煅石膏)調敷,以消腫止痛。
- 慢性潰瘍:可配合生肌玉紅膏外用,促進瘡口癒合。
現代醫學對應
風疽相當於現代醫學之下肢靜脈曲張合併慢性潰瘍,或因繼發感染引起的靜脈炎、淋巴管炎等病症。其病理機制與靜脈瓣膜功能不全、血液淤滯、局部營養障礙相關,嚴重者可導致皮膚色素沉著、纖維化,甚至形成「老爛腿」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·風疽候》云:「風疽之狀,癢痛搔之黃汁出……此由風濕之氣,客於腠理,復值寒濕,與血氣相搏所生也。」指出風疽與風濕外邪及氣血失和密切相關,治療需注重祛風化濕、調和營血。
風疽為慢性疾患,病程纏綿,治療需內外兼施,並注重調理氣血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