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風疽

風疽是一個中醫病名,指的是下肢血脈曲線瘡難以康復的潰瘍。這個名詞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。風疽通常是由於濕熱阻塞肌膚,或者是濕熱停留在經絡血脈中導致的。它在下肢特別是脛部比較常見。患者的症狀表現為患處的血脈曲線痛癢,搔癢後容易產生潰爛並流出黃色液體,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赤熱和腫脹,無法復原。如果感染,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燒,或者伴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的症狀。治療風疽的方法主要是消熱解毒,祛除風邪和利濕。可以選擇使用消風散、三妙丸等內服藥物,並且外用青黛散、三石散等外敷藥物。可以將風疽理解為現代的下肢靜脈曲張,或繼發感染後的綜合症狀。

  • 病因:風疽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,一是濕熱阻塞肌膚,二是濕熱留在經絡血脈中。濕熱阻塞肌膚會導致肌膚毛孔不通暢,讓風邪侵入並侵害經絡血脈,進而引起血脈曲線和形成風疽。濕熱留在經絡血脈中會導致經脈阻塞,血液循環不順暢,血液積聚並形成風疽。
  • 臨床表現:風疽多發生在下肢,特別是脛部。主要表現為患處血脈曲線、疼痛和瘙癢難以忍受,搔癢後容易產生潰爛並流出黃色液體,嚴重時可能出現赤熱和腫脹,且難以康復。如果感染,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燒,或伴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的症狀。
  • 治療方法:風疽的治療以消熱解毒,祛除風邪和利濕為主。可以選擇使用消風散、三妙丸等內服藥物,同時也可以外用青黛散、三石散等外敷藥物。
  • 預防方法:風疽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防濕熱。平時要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,不喝酒,不熬夜,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如果出現風疽的症狀,應及早去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