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痙
病名
- 外感風邪所致之痙證
風痙首見於《靈樞·熱病》,為風邪侵襲太陽經脈,復感寒濕,導致筋脈拘急之病症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八詳述其證候:「口噤不開,腰背強直如發癇」,乃因風邪內襲經絡,使營衛凝滯、筋脈攣急,故患者突然昏仆,狀似癇證,發作後可暫蘇,然易反覆發作。治法以祛風散邪為主,兼以熄風解痙,常用方如《千金要方》之續命湯(麻黃、桂枝、當歸、人參等),或天麻湯(天麻、川芎、防風等),以疏風通絡、調和營衛。 - 產後中風之別稱
風痙亦指產後氣血虧虛,風邪乘虛內侵所致之痙病,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三。其症見「口噤不開」,伴血氣瘀滯或勞傷,屬「蓐中風」範疇。治療需兼顧祛風與補益,如獨活紫湯(獨活、大豆、酒煎),既散風邪,又補腎養血,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病機。 - 妊娠子癇之異名
《濟陰綱目》稱妊娠期「頭項強直、角弓反張」為子癇風痙,乃肝風內動、陰血不足所致。方選羚羊角散(羚羊角、獨活、茯神、當歸等),以平肝熄風為主,佐以養血安神,配合防風、薏苡仁祛濕通絡,體現「治風先治血」之則。
病機與證治特點
風痙總屬「風動筋急」之病,外風引動內風者,多兼寒濕或血虛;內風亢盛者(如子癇),則責之肝陽上擾。臨床須辨外感、內傷及兼夾病邪,外感者重解表祛風,內傷者宜滋陰熄風,產後或妊娠則需調補氣血為本。古籍方藥如續命湯、羚羊角散等,均體現標本兼治、動靜結合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