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驚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驚邪

病證名,指因體虛而風邪侵襲心經,導致心神不寧,表現為乍驚乍喜、精神恍惚、舉止失常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,其病機主要與心氣虛弱、風邪乘虛內擾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心為手少陰之經,主神明,若心氣不足,衛外不固,風邪易乘虛而入,侵襲心經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擾動心神,故患者可見情緒不穩、驚悸不定之象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心氣虛,則風邪乘虛傷其經,入舍於心,故為風驚邪也。」此外,情志內傷、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亦可能加重心氣耗損,使風邪更易內犯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精神恍惚、情緒波動劇烈,時而驚恐不安,時而無故喜笑,言行舉止異於常態,或伴有心悸、失眠、多夢等。此證與單純的情志病不同,其特點在於外風引動內虛,故症狀多呈突發性,且與外界風邪侵襲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 養心安神、祛風定驚 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茯神丸
    • 組成:茯神、遠志、人參、龍齒等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安神,鎮驚定志,適用於心氣虛弱、風邪擾神之證。
  2. 地黃煎丸
    • 組成:生地黃、麥冬、丹參、防風等。
    • 功效:滋陰養血,祛風寧心,適用心陰不足兼風邪內擾者。

若風邪偏盛,可酌加 防風、天麻 以祛風;若兼見血虛,可配合 當歸、酸棗仁 養血安神;若痰熱內擾,則可佐以 黃連、竹茹 清熱化痰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風驚邪與「驚悸」、「怔忡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關鍵在於其病因與風邪相關,故治療時需兼顧祛風。中醫認為,風為百病之長,易與他邪相合,若風邪久留,可能進一步化熱或挾痰,使病情複雜化,故早期調治尤為重要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外風引動內虛」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辨明虛實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