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驚食三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驚食三癇詳論

三癇概說

三癇乃中醫兒科對小兒癇證之重要分類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孫思邈明確指出:「小兒之癇有三:風癇、驚癇、食癇也。」此分類法為後世醫家所宗,如《嬰童百問》進一步闡述:「發癇者,小兒之惡病也。幼小血脈不斂,骨氣不聚,為風邪所傷,驚怪所觸,乳哺失節,停滯經絡而得之。」明代《醫方集宜》則對三癇之病因病機有更細緻之描述。

風癇

病因病機: 風癇主要因外感風邪或內風妄動所致。《醫方集宜》云:「若汗出脫衣,風邪襲入,積熱生痰,屈指如計數者,是為風癇。」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易為風邪所侵,風邪入絡,擾亂神明;或肝風內動,挾痰上擾清竅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: 發作時常見面青目赤、肢體強直、牙關緊閉、口吐涎沫,或有類似計數之手指屈伸動作。發作前多有頭痛、眩暈等先兆,發作後常見疲倦嗜睡。脈象多弦滑,舌苔薄白或微黃。

治法方藥: 治宜熄風定癇,常用方如定癇丸、羚角鉤藤湯加減。若兼痰熱,可佐以清熱化痰之品如膽南星、竹瀝等;若肝風內動明顯,可加用石決明、天麻等平肝熄風藥物。

驚癇

病因病機: 《醫方集宜》載:「若震駭恐怖,打墜積驚,叫啼恍惚,是為驚癇。」小兒神氣未充,心膽怯弱,突受驚恐,氣機逆亂,痰隨氣逆,蒙蔽清竅而發病。此證與小兒「肝常有餘」之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: 發作多與驚嚇有關,症見突然驚叫、意識喪失、四肢抽搐,或表現為短暫呆滯、目光呆滯。平素易驚恐不安,睡眠不寧,或夢中驚啼。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數。

治法方藥: 治宜鎮驚安神,方用鎮驚丸、遠志丸等。常用藥物如硃砂(現多代用)、琥珀、遠志、茯神等安神定志;若兼心火亢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清心降火;肝鬱明顯者,可佐以柴胡、鬱金疏肝解鬱。

食癇

病因病機: 《醫方集宜》言:「食時受驚,停滯乳食,結為驚癖,是為食癇。」小兒脾常不足,乳食不節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食滯生痰,痰濁上蒙清竅;或食時受驚,氣機逆亂,痰食互結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: 發作多與飲食相關,症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繼而神昏抽搐,口吐痰涎或未消化食物。平日可見食欲不振、大便不調等脾胃症狀。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
治法方藥: 治宜消食導滯、化痰定癇,方用保和丸合滌痰湯加減。常用藥物如山楂、神曲、萊菔子消食導滯;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化痰健脾;若痰熱明顯,可加黃芩、竹茹清熱化痰。

三癇辨證要點

  1. 發病誘因:風癇多與外感相關;驚癇必有受驚史;食癇常因飲食失節引發。
  2. 臨床特徵:風癇多見強直抽搐;驚癇以驚叫恍惚為特徵;食癇伴明顯消化道症狀。
  3. 舌脈差異:風癇舌苔薄白或黃,脈弦;驚癇舌紅,脈弦數;食癇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4. 病機重心:風癇責之於風;驚癇重心在肝;食癇病位在脾胃。

歷代醫家對三癇之論述尚有補充,《幼科發揮》強調:「癇雖分五,莫不有痰。」指出痰濁為三癇共同病理因素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重視先天因素,認為「胎癇」亦屬重要類型。臨證時需辨明主因,區別對待,然三癇常相互兼夾,不可截然分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