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裡俱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表裡俱熱證
證名,指表熱與裡熱症狀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表證未解,邪熱內傳入裡,或患者原有裡熱,復感溫熱之邪,內外熱邪相搏所致。其臨床表現兼具表熱與裡熱特徵,病情較為急重。
病因病機
- 表邪入裡化熱:外感風熱或溫邪侵襲肌表,初期可見表熱證(如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痛等),若未及時疏解,邪熱內傳,深入臟腑,形成裡熱,遂成表裡俱熱。
- 裡熱兼感外邪:患者素體陽盛,或原有肺胃積熱、陰虛內熱等裡熱病機,復感溫熱之邪,外邪引動內熱,內外合病。
- 誤治傷津:如《傷寒論》所述,傷寒病若誤用吐、下法等,損傷津液,導致邪熱內結,表證未除而裡熱已盛。
臨床表現
- 表熱症狀:發熱明顯,惡風或微惡寒,頭痛,身痛,或有汗出。
- 裡熱症狀:高熱煩渴,口乾舌燥,渴欲冷飲(甚則「欲飲水數升」),面赤氣粗,心煩躁擾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燥;脈象洪大或浮滑數。
經典論述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》云:「傷寒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此條文明確指出,因誤治導致津傷熱熾,表裡熱勢燔灼,需清熱生津兼顧氣陰。
證候辨析
- 與單純表熱證區別:表熱證僅有發熱、惡風、脈浮數等表證,無裡熱之煩渴、尿赤等。
- 與單純裡熱證區別:裡熱證無表證之惡風、頭痛等,熱象集中於內。
- 與表寒裡熱證區別:後者為表寒未解而裡熱已生,惡寒明顯且無汗,與表裡俱熱之惡風、汗出不同。
治療原則
以清解表裡之熱為主,兼顧護陰生津。代表方劑如 白虎加人參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),清陽明氣分大熱,益氣生津;若表邪偏重,可配合辛涼解表藥如銀花、連翹。
相關證型
- 表熱證:邪在衛分,以發熱、微惡寒、口微渴為主。
- 裡熱證:熱盛於內,分實熱(如陽明經證)與虛熱(如陰虛火旺)。
表裡俱熱證屬外感熱病重證,需辨明表裡熱勢輕重,及時清解,防其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