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驚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驚悸
定義與病因
風驚悸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心氣不足,復感風邪,或情志受擾,導致心神不寧、悸動不安之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心虛受風」,即心氣本虛,風邪乘虛內擾,或長期憂懼驚恐,進一步耗損心氣,使風邪易於搏結於心,引發驚悸。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詳述:「風驚悸者,由體虛心氣不足,心之府為風邪所乘……風邪搏於心,則驚不自安;驚不已,則悸動不安。」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心悸怔忡,易受驚恐,甚則「目睛不轉而不能呼」,即因驚懼而神識呆滯、呼吸窒礙。脈象多呈「動而弱」,指脈來躁動不穩卻按之無力,反映心氣虛弱兼風邪內動之象。此證與單純心虛驚悸不同,特點在於外風引動內擾,症狀多突發且與外感或情志刺激相關。
病機分析
- 心氣不足:心主神明,心氣虛則神失所養,易生驚惕。
- 風邪乘心: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內襲心絡則擾亂神志,致驚悸驟作。
- 情志誘因:憂恐過度,氣機逆亂,進一步損心氣,助長風邪肆虐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益氣鎮心、祛風安神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:
- 鎮心丸(《聖濟總錄》):重用朱砂、龍齒重鎮安神,佐人參補益心氣,防風、遠誌祛風開竅。
- 定心防風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防風、茯神祛風寧心,酸棗仁、柏子仁養血安神,標本兼顧。
若兼血虛,可加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;痰熱擾心者,輔以黃連、竹茹清心化痰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心陽虛悸」「痰火驚悸」等區分:
- 心陽虛悸:多伴畏寒肢冷、面白舌淡,脈沉遲無力,治宜溫通心陽(如桂枝甘草湯)。
- 痰火驚悸:常見心煩口苦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宜清化痰熱(如黃連溫膽湯)。
風驚悸之辨證,首重虛實夾雜之特徵,治療上需標本同治,既補心氣之虛,又祛風邪之實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