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噤

風噤,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與「臍風」同屬一類,多發於新生兒,因風邪內侵或斷臍不慎所致。其名「噤」者,意指口噤不開、牙關緊閉之狀,為風邪客於經絡,引動肝風之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風噤之發,主因產後調護失宜,或斷臍時感染穢毒,風冷之邪乘虛而入,循臍襲裏,侵擾肝經。肝主筋,風邪鬱而化熱,引動肝風,致筋脈拘急,故見口噤、抽搐等症。此病與「臍風」相通,皆屬「小兒驚風」範疇,然風噤更強調風邪驟襲、急驟發病之特點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兒多啼哭不安,吮乳困難,繼而面青唇紫,口噤不開,甚則牙關緊閉,頸項強直,四肢抽搐,角弓反張。若風邪深入,可兼見發熱、痰鳴氣促等症,危重者恐致陰陽離決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祛風解痙:以疏風鎮驚為主,常用方如撮風散(《證治準繩》),含蜈蚣、鉤藤、硃砂等,以熄風定搐。
  2. 清熱解毒:若兼見熱毒熾盛,可選五虎追風散加減,配伍黃連、金銀花以清解穢毒。
  3. 外治法:古法以艾灸臍周或配合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,以通絡開噤。

與臍風之異同

風噤與臍風皆因風邪犯肝而發,然臍風多明確與斷臍不潔相關,病位偏重臍部;風噤則泛指風邪內動所致之口噤,病因更廣,包含外感風冷或內傷積熱。二者治法相近,均以平肝熄風為要。

此證屬中醫急症,古籍強調「防勝於治」,產後護臍避風為關鍵。然若已發病,需辨明風邪兼夾,急予疏風解毒之劑,以緩其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