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禁
病證名,屬禁瘡之一,首見於《痘疹經驗良方》。此證多因痘瘡初發熱時,未避風邪,致使風邪乘虛侵入肌表,阻滯氣血,影響痘毒外透。風邪與內熱相搏,導致肌表失養,痘瘡難以透發,或出現一系列外候。
臨床表現:
- 肌膚麻木,觸之不知痛癢,或雖不麻木但皮膚乾燥緊繃。
- 毛髮直豎而乾焦,此因風邪鬱閉腠理,津液不得濡潤所致。
- 皮膚瘙癢,甚則搔抓難止,乃風熱搏結於肌膚之象。
- 重者煩躁譫語,為風熱內擾心神,或熱毒熾盛之徵。
病機分析:
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若痘瘡初起,正氣趨表抗邪,此時風邪外侵,與內熱相合,則腠理閉塞,營衛失和。風熱鬱滯肌膚,則見麻木、乾燥;若熱毒內熾,上擾神明,則現煩躁譫語。此外,風邪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能加重痘瘡透發不暢之勢。
治法:
以疏風解毒為主,佐以清熱活血。
- 主方:選用《消風散》(參見「風癇」條),其組方多含防風、荊芥等疏風透表之品,配合蟬蛻、牛蒡子清熱解毒,適用於風熱輕證。
- 重症加減:若風熱熾盛,兼見營血鬱滯,可加紫草涼血透疹、丹參活血通絡、生地滋陰清營,以助痘毒外透,並防熱毒內陷。
補充說明:
風禁與其他禁瘡(如寒禁、食禁)不同,其關鍵在於風邪外束,故治療需注重解表透邪。歷代醫家強調,痘疹初期當避風靜養,以免風邪引動伏熱,加重病情。若風禁未及時調治,可能導致痘瘡隱伏不發,或轉為險逆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