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火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火癧
病名:風火癧,出自《癧科全書》,屬中醫外科癧證範疇,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火毒,搏結於經絡而成。其特徵為耳下或頸部生核,皮色紅赤,或伴疼痛,甚則寒熱交作,為風火相煽之象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外感風熱之邪,或平素肝鬱化火,火毒內熾,復感風邪,風火相搏,凝滯於少陽、陽明經絡。少陽經循行耳側,陽明經絡環頸,故癧核多發於耳下及頸部。風性善行,火性炎上,故見皮色紅赤、腫痛;若正邪交爭,則見寒熱往來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症狀:耳下或頸部生核,初起如豆,漸至蠶豆大小,皮色紅赤光亮,按之或痛或不痛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發熱惡寒、頭痛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風火熾盛之象。
- 病程演變:未及時消散則癧核漸大,久則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。
治療原則:
以疏風清火、散結消癧為主,根據病程分期論治:
- 未潰期:
- 內治:選用《癧科全書》活絡疏肝散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夏枯草等),疏肝清熱、解毒散結。
- 外治:以蒼朮三黃散(蒼朮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)研末,白燒酒調塗患處,清熱燥濕、消腫散結。
- 已潰期:
- 外治:取地棉根葉(即地錦草)搗爛,加紅糖外敷,以解毒排膿、生肌斂瘡。
證型辨析:
風火癧需與其他癧證鑑別:
- 痰核癧:多因痰濕凝結,癧核質軟,皮色不變,無紅熱疼痛。
- 陰虛火旺癧:癧核久不消散,伴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中醫理論延伸:
風火癧之病機與少陽經鬱火密切相關,少陽主樞,若樞機不利,則火鬱發之,故治療需注重疏解少陽,佐以清泄陽明。此外,本病與現代醫學「急性淋巴結炎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結合風、火、毒邪之輕重,靈活用藥。
古籍參考:
《癧科全書》指出:「風火癧者,由風熱搏結,火毒上攻,治當先疏其風,次清其火。」此說明本病治療需分層次,先祛外風,再瀉內火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