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火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火喉

病名

風火喉為中醫喉科常見病證,屬「喉風」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或胃火熾盛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特徵為咽喉腫痛急劇,甚則潰爛,病勢兇險,古醫籍有「急則閉喉而死」之記載,可見其危重性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火相搏:外感風熱邪毒,或平素肺胃積熱,風火相煽,隨經上擾咽喉。《喉科金鑰》指出:「風火隨胃氣上升,熏蒸肺管」,說明胃火挾風熱上衝,灼傷咽喉黏膜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熱毒熾盛:若邪熱化火成毒,可致血肉腐敗,見「懸壅下垂,肉色瘀紫」,繼而潰爛。此為熱毒壅盛、血瘀肉腐之象,屬重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階段:咽喉劇痛,腫脹明顯(亦有「不腫者」),吞嚥困難,甚則「不能食」。
  • 進展期:黏膜瘀紫,懸壅垂(小舌)腫脹下垂,提示熱毒已深,血絡受阻。
  • 危重期:若未及時救治,熱毒腐肉成膿,咽喉潰爛,可致氣道閉塞,危及生命。

鑑別診斷

風火喉與「走馬喉風」症狀相似,皆屬急性喉風,但後者更強調病勢迅疾(「走馬」喻其速),二者常互為同義。另需與「陰虛喉痹」區別,後者多見慢性咽乾隱痛,無風火實證之劇痛瘀紫。

中醫論治要點

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、瀉火利咽為主,佐以疏風散邪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初起風熱偏盛:可選《喉科紫珍集》清咽利膈湯(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等),疏風清熱。
    • 胃火熾盛:用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等)瀉下通腑,引火下行。
    • 熱毒瘀腐: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,清營涼血、解毒消腫。
  • 外治法:吹喉散(如冰硼散)局部清熱止痛,或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泄熱。

古籍考據

《喉科金鑰》詳載其病機與預後,強調「熏蒸肺管」之病位與「瘀紫潰爛」之轉歸,為後世辨治重要依據。另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「緊喉風」亦與本病相關,均屬喉科急症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