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裡俱寒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裡俱寒證

證名,指表寒與裡寒之症狀同時並見,屬中醫「寒證」之特殊類型。《醫學心悟·傷寒主治四字論》明確提出:「何謂表裡皆寒?凡傷寒表受寒邪,更兼直中於里,此為兩感寒證,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。」此證多因外感寒邪侵襲肌表,復因內傷生冷,或素體陽虛、裡寒內盛,又感風寒,導致寒邪內外相引,表裡同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內侵:風寒之邪由皮毛而入,客於太陽經,衛陽被遏,表氣不通。
  2. 內寒相引: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;或腎陽不足,陰寒內生,寒邪直中三陰。
  3. 兩感寒邪:外寒與內寒相互影響,形成表裡同病之勢,正氣無力逐邪,寒凝氣血,經脈拘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寒證:惡寒無汗、頭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、脈浮緊。
  • 裡寒證:腹痛泄瀉、四肢厥冷、嘔吐清水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。
  • 兼夾症狀:若寒邪凝滯經絡,可見關節冷痛;寒客胞宮,則婦人經行腹痛、經血色暗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「解表散寒、溫裡助陽」為原則,表裡同治。

  1. 麻黃附子細辛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附子、細辛。
    • 方義:麻黃發汗解表,附子溫腎助陽,細辛通徹表裡,共奏溫經散寒之效。
    • 適用:素體陽虛,復感風寒,見惡寒無汗、脈沉者。
  2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乾薑、細辛、半夏等。
    • 方義:外解表寒,內化水飲,兼溫肺脾之陽。
    • 適用:表寒兼裡寒飲停,見咳喘痰稀、胸膈滿悶者。
  3. 五積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麻黃、白芷等。
    • 方義:散寒祛濕、理氣活血,主治寒、濕、氣、血、痰五積。
    • 適用:表裡俱寒兼氣滯痰濕,見身痛腹痛、嘔惡苔膩者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表裡俱熱證:發熱口渴、煩躁脈數,與本證寒象迥異。
  • 表寒裡熱證:外寒內熱,如「寒包火」,見惡寒發熱、咽痛痰黃,治需表裡分消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胃腸型感冒、急慢性腸炎、風濕性關節炎等病,然中醫辨證首重病機,需結合四診詳察寒熱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