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黃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黃疸
風黃疸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其病因主要為風濕之邪內蘊腑臟,與體內熱氣相互搏結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膽液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病因病機
- 風濕鬱熱:風性善行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侵襲人體,久鬱化熱,燻灼津液,阻滯三焦氣機,使膽汁疏泄失常。
- 腑臟失調:病位涉及脾胃與肝膽,濕熱困脾,運化失職,土壅木鬱,肝膽疏泄不利,膽汁外溢而發黃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身目發黃,色澤晦暗或如煙熏,伴面虛黑(面色暗滯無華)。
- 兼證:小便色赤或白濁(濕熱下注或氣化不利)、神疲好臥(濕困脾陽)、心悸振動(熱擾心神或氣血不足)。
- 舌脈:舌質偏暗,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數或弦滑。
證候特點
與其他黃疸類型相較,風黃疸突出「風濕相搏」之因,黃色多夾晦暗,且伴風邪擾動之象(如心振、面黑)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其「虛黑」特徵,反映病久氣血耗傷或濕濁瘀滯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祛風化濕、清熱退黃」為大法,可參考以下方向:
- 祛風勝濕:選用羌活、防風、藿香等輕宣風邪,配合蒼朮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- 清熱利膽:佐以茵陳、梔子、黃柏清泄濕熱,柴胡、鬱金疏肝利膽。
- 調和氣血:若見面黑心悸,可加丹參、當歸活血養血,茯苓、遠志寧心安神。
古籍延伸
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指出:「風黃者,風濕之氣,搏於陽明,鬱而發黃。」提示此證與陽明經(脾胃)關係密切,治療需注重通降腑氣。後世醫家亦常從「濕鬱血分」論治,加入赤芍、澤蘭等活血之品,以化面黑之瘀滯。
風黃疸之辨證,須緊扣風、濕、熱三邪交織之病機,結合臟腑氣血變化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