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黃,為中醫黃病證候之一,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多見於以下三類文獻記載:
一、《諸病源候論》之風黃候
屬「黃病二十八候」範疇,認為此證因患者素患風濕,復感寒邪,風寒濕三氣相搏,鬱而化熱,燻蒸肌膚所致。
- 病機特點:風濕內蘊,寒邪外襲,氣血壅滯,濕熱鬱蒸。
- 主症:周身疼痛、發熱、遍身發黃,黃色多晦暗,伴關節沉重或腫脹。
- 治法:以疏風散寒、清利濕熱為主,可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,或配合祛風勝濕藥如羌活、防風等。
二、《聖濟總錄》之風黃(三十六黃之一)
此說強調情志因素與經絡氣血失調的影響,屬急症範疇。
- 病機特點:風邪內擾,化熱生毒,上攻口舌,下灼筋脈。
- 主症:無故嬉笑、腰背強急、手足拘攣、口乾舌瘡,兼見身黃。脈象三部紊亂,提示邪氣充斥三焦。
- 治法:
- 外治:沿用古法烙灸(如風門、肝俞等穴),以通絡逐邪。
- 內服:選用祛風解毒方劑,如《聖惠方》羚羊角散加減,或含鉤藤、全蠍等息風藥。
三、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之風黃
此證型以「目黃身不黃」為特徵,與體質及風邪鬱閉相關。
- 病機特點:肥人多痰濕,風邪內鬱不得宣散,濕熱上注於目。
- 主症:唯目睛黃染,身無黃疸,體胖,或見頭暈、胸悶。
- 治法:主用青龍散(《沈氏尊生書》方:防風、白芷、陳皮等),功在疏風化濕、宣通鬱滯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與肝膽關係:風黃雖涉風濕,然黃為脾色,目為肝竅,故病位多責之肝脾。風邪引動肝鬱,濕熱困脾,治需兼調肝脾。
- 與現代醫學對應:部分症狀類似溶血性黃疸或肝膽濕熱證,然中醫更重「風邪為誘因」之辨證特色。
此證歷代論述有異,臨床須據脈症細辨風、濕、熱之偏勝,靈活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