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化
風化為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術語,指六氣變化中與「風」相關的氣化現象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厥陰司天為風化。」此處「厥陰」屬木,與五行之木相應,而木性通於風,故當厥陰司天(主導上半年的氣候變化)時,天地之氣以風化為主導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六氣與風化
中醫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為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基礎,其中「風」為百病之長,具輕揚、善動、變易之性。風化即指氣候中風氣偏盛,或人體內風木之氣過亢所引發的病理現象。 - 厥陰與風木
厥陰在六經中屬肝與心包,與少陽相表裏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其氣通於風。若厥陰司天,則風木之氣盛行,易影響人體肝系統,表現為眩暈、肢體震顫、筋脈拘急等風象病症。 -
風化的臨床表現
- 外風:風化過盛時,外界風邪易侵襲人體,導致感冒、頭痛、鼻塞等表證。
- 內風:肝風內動,可出現中風、抽搐、眩暈等症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。
風化與五運六氣
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風化與歲運、司天在泉之氣密切相關。例如:
- 厥陰司天之年:全年風氣盛行,氣候多風,植物生長偏於搖曳舒展,人體易見肝氣偏旺或肝風內動之證。
- 少陽在泉:若與厥陰司天相配,則下半年火氣偏盛,可能形成「風火相煽」之勢,加重熱極生風之病機。
風化的調治原則
中醫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針對風化過度之病證,常以養血熄風、平肝潛陽為法,如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等方劑,皆為調理風化失常之代表。
風化之說,不僅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亦為臨床辨識外感與內傷病機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