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喉
風喉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又稱「馬脾風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急喉風範疇。此證多因風熱邪毒壅盛,或痰火內蘊,上攻咽喉所致,常見於小兒,發病急驟,症候險惡。
病因病機
風喉之成,主要與肺脾兩臟相關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,痰熱內生,上蒸咽喉,則氣道壅塞,發為風喉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邪侵,故多見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腫痛,呼吸急促,甚則喘息氣粗,喉中痰鳴,聲如拽鋸,面青唇紫,煩躁不安。若痰熱壅盛,可兼見高熱、口渴、便秘等症。
辨證論治
-
風熱襲肺
- 主症:咽喉腫痛,呼吸不暢,咳嗽痰黃,發熱微惡風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利咽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可酌加牛蒡子、桔梗、玄參等。
-
痰熱壅盛
- 主症:喉間痰鳴,呼吸困難,胸悶氣促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,開竅利咽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,佐以貝母、瓜蔞等化痰之品。
古籍考證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將風喉與馬脾風並論,指出其急重之性。馬脾風一證,多因痰熱閉肺,氣機不利,與風喉病機相通,皆以痰熱壅阻為要,故治法亦相近。
風喉一證,雖屬急症,然中醫辨治注重審因論治,或疏風清熱,或化痰開閉,務使氣道通暢,邪去正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