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腰痛

風寒腰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寒邪氣,侵襲腰部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的腰痛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東醫寶鑑·外形篇》,其特點為腰部疼痛伴有明顯的拘急感,或牽連脊背、腰膝,嚴重時可伴隨惡寒發熱等表證。

病因病機
風寒腰痛多因起居不慎,感受風寒之邪,或久居陰冷潮濕之地,導致寒邪客於足太陽膀胱經或督脈。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使腰部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;風性善行,故疼痛可放射至脊背或下肢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陽氣不足,腰府失於溫煦,更易受外邪侵襲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腰部疼痛拘急,痛處固定,遇冷加重,得溫則減。
  2. 兼症:或痛引脊背、腰膝,或伴惡寒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等風寒表證。
  3.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緊,反映外感風寒之象。

治療原則
疏散風寒、溫通經絡 為主,兼顧調和營衛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二柴胡飲:適用於風寒初襲,表證明顯者,具發散風寒、解表止痛之效。
  2. 五積散:針對寒邪夾濕,氣血凝滯之證,能溫中散寒、行氣活血。
  3. 加味龍虎散:多用於寒邪深伏經絡,腰痛劇烈者,可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痛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寒邪偏盛,腰部冷痛甚者,可加 附子、肉桂 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。
  • 兼氣血運行不暢者,酌加 川芎、當歸 活血通絡。
  • 若表證未解,可配合 葛根、羌活 以解肌發表。
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亦可配合 針灸(取腎俞、腰陽關、委中等穴,施以溫針或艾灸)或 推拿(以擦法、揉法疏通膀胱經氣血),以助驅散風寒、緩解疼痛。

風寒腰痛屬外感實證,及時治療多能速癒,若遷延不愈,恐寒邪內傳,轉為慢性腰痛或兼夾他邪,此時需進一步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