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瀉

風寒瀉為中醫小兒泄瀉證型之一,主要由外感風寒之邪侵襲人體,內犯脾胃,導致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而致瀉。其特徵為大便稀溏,多夾泡沫,氣味不甚臭穢,並伴有風寒表證,如發熱惡寒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。

病因病機

風寒瀉的成因多與小兒正氣不足、腠理疏鬆有關。風寒邪氣由皮毛或口鼻而入,客於肌表,內傳脾胃。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機,使脾胃升降失常;風性開泄,更助濕邪下趨大腸,故見泄瀉。此外,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力弱,外邪易直中中焦,加重水濕內停,形成風寒夾濕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大便清稀,多泡沫,或如鴨溏,排便時腸鳴漉漉。
  2. 兼症
    • 表寒證:發熱輕、惡寒重,頭痛身痛,鼻塞流清涕。
    • 脾胃症狀:脘腹痞滿,食欲不振,或輕微嘔吐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紅,苔薄白或白膩,脈浮緊或濡緩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化濕止瀉為主,兼顧調理脾胃氣機。

  • 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    • 藿香、紫蘇葉:辛溫解表,芳香化濕。
    • 白朮、茯苓、陳皮:健脾燥濕,理氣和中。
    • 厚朴、大腹皮:行氣除滿,消脹止瀉。
    • 生薑、大棗:調和營衛,溫中止嘔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表寒重者,加荊芥、防風以增強疏風散寒之力。
    • 腹瀉水多者,加車前子、澤瀉以分利水濕。
    • 腹痛明顯者,加木香、砂仁以溫中行氣。

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穴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(健脾化濕),配合風池、合谷(解表散邪)。
  2. 推拿:運八卦、揉外勞宮以溫中散寒,摩腹、推上七節骨以調理腸腑。

風寒瀉的辨證關鍵在於區分表寒與濕滯的輕重,治療時需表裏兼顧,避免過用苦寒傷陽之品,以免冰伏邪氣,遷延難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