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脅痛
定義
風寒脅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寒外邪侵襲人體,留滯於脅肋部位,導致氣機不暢、經絡受阻而引發的脅肋疼痛。此證首見於《東醫寶鑑》卷三,屬外感脅痛範疇,與內傷脅痛(如肝鬱氣滯、瘀血阻絡等)有別。
病因病機
風寒之邪自表入裏,客於少陽經脈。脅肋為少陽經所過之處,風寒外邪侵襲後,若正氣不足,邪氣可留滯脅下,阻遏氣機,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此外,風寒束表,衛陽被鬱,亦可影響少陽樞機,加重脅肋氣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脅肋部脹痛或刺痛,疼痛可隨呼吸、咳嗽或轉側動作加劇。
- 兼症:或伴惡寒發熱、頭痛身楚、鼻塞流清涕等風寒表證;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弦緊。
- 特點:疼痛多為猝發,與外感誘因相關,且按之無明顯緩解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療原則:疏風散寒、和解少陽、通絡止痛。
- 代表方劑:
- 小柴胡湯加減(《類證治裁》):以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和解少陽,加桔梗宣肺氣、枳殼寬中行氣,共奏疏邪通絡之效。
- 若表寒明顯,可合 荊防敗毒散 以增強疏風散寒之力;若氣滯甚者,酌加香附、鬱金理氣止痛。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脅痛證型鑑別:
- 肝鬱脅痛:疼痛與情緒相關,伴胸悶嘆氣,脈弦。
- 瘀血脅痛:痛處固定如針刺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。
- 痰飲脅痛:脅肋脹滿,咳唾引痛,苔白滑。
古籍參考
《東醫寶鑑》指出風寒脅痛屬外邪為患,強調祛邪通絡;《類證治裁》進一步提出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,體現「和法」在少陽病證中的運用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