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外束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外束喘

病證名,指因風寒之邪外襲肌表,束縛肺衛,導致肺氣壅阻、宣降失常而引發的氣喘。此證屬外感實喘範疇,多因起居不慎、感受風寒,邪氣由皮毛或口鼻侵入,內犯於肺,使肺氣鬱閉,不得宣暢,因而發為喘逆。

病因病機
風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外感風寒後,邪氣客於皮毛,腠理閉塞,衛陽被遏,故見惡寒發熱、無汗等表證;寒邪內傳於肺,肺氣失宣,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,痰氣交阻,肺道不利,遂發為喘促。正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所言:「風寒外束喘,喘必有力,其氣粗,有餘之喘也。」強調此證屬實喘,其喘聲高氣粗,與虛喘之聲低息短迥異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氣喘急促、呼吸困難,咳聲重濁,痰多色白清稀,兼見鼻塞流清涕、頭痛身痛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風寒表證。若痰濕內盛,可兼見胸悶脘痞、喉中痰鳴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平喘為主,佐以化痰止咳。

  1. 六安煎加減:適用於風寒外感初起,咳喘並作。六安煎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杏仁、白芥子)本為化痰止咳之劑,加細辛或蘇葉以增強散寒解表之力;若風寒較甚,可加麻黃以宣肺開閉。
  2. 小青龍湯:風寒外束,內有水飲,症見喘咳痰多清稀、惡寒無汗者,此方外散風寒,內化水飲,為表裏雙解之劑。
  3. 華蓋散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桑白皮、紫蘇子、赤茯苓、陳皮):專治肺感寒邪,咳嗽上氣,胸膈煩滿,項背拘急。
  4. 三抝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):藥簡力專,宜於風寒喘咳輕證。

鑒別要點
風寒外束喘需與其他喘證區分:

  • 風熱犯肺喘:咳痰黃稠,口渴咽痛,脈浮數。
  • 痰熱壅肺喘:喘咳氣粗,痰黃黏稠,身熱煩悶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肺氣虛喘:喘促氣短,聲低息微,動則加劇,脈微弱。

古籍論述
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凡風寒外感,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,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。」強調風寒外束喘屬實證,治當祛邪為先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喘證之因,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。」風寒外束喘即為肺實之典型,其病位在肺衛,治宜宣散,不可早用斂肺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。

此證若及時解散表邪,肺氣得宣,則喘咳自平;若遷延失治,風寒入裏化熱,或痰鬱化火,則可能轉為痰熱喘咳,治法亦當隨證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