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頭痛
病證名,屬外感頭痛範疇,因感受風寒邪氣,侵襲肌表,上犯頭部經絡所致。其特點為頭痛劇烈,多伴隨風寒表證,如《羅氏會約醫鏡·雜證》所載:「外感風寒,頭痛暴甚。」
病因病機
風寒之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,首犯太陽經。太陽主一身之表,其經脈循行於頭項背部,風寒外束,衛陽被遏,經氣不利,故頭痛連及項背。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不通則痛,故疼痛多呈緊束感。肺合皮毛,寒邪襲表,肺氣不宣,則見鼻塞流清涕。
臨床表現
- 頭痛特徵:頭痛劇烈,多以前額、巔頂或後頭部為主,痛感緊繃,遇風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伴隨症狀:惡風寒明顯,骨節酸楚疼痛,無汗或汗出不暢,鼻塞聲重,流清涕,或兼咳嗽痰白。
- 舌脈象:舌苔薄白而潤,脈浮緊,反映風寒束表之象。
證候分析
風寒外襲,太陽經氣受阻,清陽不升,故頭痛;寒邪收引,腠理閉塞,故惡寒無汗;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,則鼻塞流涕;舌苔薄白、脈浮緊均為風寒表證之典型表現。
治療原則
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為主,重在解表散邪,使風寒外透,經氣暢通。
常用方劑
-
桂枝羌活湯:
- 組成: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川芎、甘草等。
- 方義:桂枝解肌發汗,羌活祛風勝濕,防風、白芷散寒通竅,川芎上行頭目、活血止痛,合而疏風散寒,尤適頭痛連項者。
-
川芎茶調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川芎、荊芥、白芷、羌活、防風、細辛、薄荷、甘草。
- 方義:川芎為治頭痛要藥,配羌活、白芷分經止痛,薄荷、細辛辛散透邪,茶清苦降引藥上行,共奏疏風止痛之效。
-
祛風立效散:
- 組成:藁本、細辛、白附子、天南星等。
- 方義:藁本專入太陽經,散寒止痛;細辛溫通竅絡;白附子、天南星祛風痰,適用於風寒夾痰濁上擾之頭痛。
加減用藥
- 項背強痛者,加葛根以升津舒筋。
- 鼻塞甚者,加辛夷、蒼耳子宣通鼻竅。
- 咳嗽痰白,加杏仁、紫蘇葉宣肺化痰。
針灸療法
取穴以太陽經為主,如:
- 風池(足少陽、陽維之會,祛風要穴)
- 百會(諸陽之會,升清降濁)
- 合谷(手陽明原穴,解表止痛)
- 列缺(肺絡,通調肺氣)
手法以瀉法為主,配合艾灸溫散寒邪。
鑒別診斷
- 風熱頭痛:頭脹痛伴發熱、咽痛、涕黃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- 風濕頭痛:頭重如裹,肢體困重,苔白膩,脈濡。
- 肝陽頭痛:眩暈脹痛,心煩易怒,脈弦有力。
風寒頭痛為外感實證,治療及時則易癒,若遷延失治,可能入裏化熱或轉為慢性頭痛。其辨證關鍵在於把握表寒特徵,區別他邪兼夾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