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嗽
病證名,屬咳嗽之一,因外感風寒邪氣,肺衛受襲,肺氣失宣所致,又稱「風寒咳嗽」。此證多見於氣候驟變或人體正氣不足之時,風寒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,首犯肺衛,導致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之令失常,發為咳嗽。
臨床表現:
- 咳嗽聲重,痰多稀薄色白,易咳出。
- 鼻塞流清涕,噴嚏頻作,或伴頭痛。
- 惡寒明顯,甚則發熱無汗,或見自汗。
- 舌苔薄白,脈象浮緊或浮緩,反映外邪在表之象。
病因病機:
風寒之邪外束肌表,內鬱肺氣,導致肺氣上逆而咳。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寒襲表則鼻塞聲重;寒性收引,腠理閉塞,故惡寒無汗;若衛陽不固,亦可見自汗。肺氣不宣,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,故痰白清稀。
治法:
以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為主,佐以化痰。
常用方劑:
- 二陳湯加減:以半夏、陳皮燥濕化痰,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調和諸藥;加麻黃、杏仁宣肺散寒、降氣止咳,桔梗開提肺氣,共奏解表化痰之效。
- 止嗽散:若表寒不重,可選此方,荊芥、紫菀、百部等藥溫潤並行,兼顧止咳化痰。
- 三拗湯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組成,專攻風寒束肺之咳喘,力專效宏。
隨證加減:
- 若表寒重,加桂枝、防風以增強解表之力。
- 痰多者,可加白前、紫蘇子以降氣化痰。
- 兼氣滯胸悶,加枳殼、厚朴寬胸理氣。
古籍論述:
《古今醫鑑》卷四云:「風寒嗽者,鼻塞,聲重,惡風惡寒,或自汗,或無汗者是也。」強調此證以表寒症狀為辨證要點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風寒咳嗽當分表裏虛實,初起宜散,久則需顧護肺氣。
風寒嗽為外感咳嗽之常見證型,其治療重在及時解散表邪,避免邪氣內傳,或久咳傷肺。臨床須辨明寒熱輕重,靈活用藥,以恢復肺氣宣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