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濕
風寒濕為中醫病因學術語,指風邪、寒邪與濕邪三者相合,侵襲人體而致病。此三氣常相互夾雜,共同為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經絡閉阻,進而引發多種病症,尤以痺證為典型。《素問·痺論》明確指出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也。」說明風寒濕邪是痺證形成的主要外因。
風邪特性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善行而數變,易侵襲人體上部與肌表。風邪致病具有遊走不定的特點,如關節疼痛呈遊走性,或皮膚搔癢發無定處。風邪亦為「百病之長」,常攜帶其他外邪(如寒、濕)共同侵犯人體。
寒邪特性
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收引,易傷陽氣。寒邪侵襲可致氣血凝滯,經脈拘急,表現為疼痛劇烈、遇寒加重、得熱則緩,如關節冷痛、屈伸不利。寒邪亦可使腠理閉塞,衛陽被遏,出現惡寒、無汗等表寒證。
濕邪特性
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。濕邪致病多表現為沉重感(如頭身困重)、分泌物穢濁(如苔膩、帶下黏稠),且病程纏綿難癒。濕邪停留肌膚關節,可致腫脹、麻木,或固定性痠痛。
三邪相合致病機理
風寒濕三邪結合時,其致病特點相互影響:
- 風寒相搏:風邪開泄腠理,使寒邪更易內侵,導致惡風畏寒、疼痛遊走。
- 寒濕凝滯:寒性收引與濕性黏滯結合,加重氣血阻滯,形成固定性冷痛、腫脹。
- 風濕相兼:風邪攜濕流竄關節,致痺痛遊走伴沉重感,如風濕性關節炎。
臨床表現
風寒濕侵襲人體,因邪氣偏勝不同,症狀各異:
- 風邪偏勝:稱「行痺」,痛無定處,關節屈伸不利。
- 寒邪偏勝:稱「痛痺」,疼痛劇烈,遇冷加劇,局部不紅不熱。
- 濕邪偏勝:稱「著痺」,痠痛重著,肌膚麻木,腫脹明顯。
與內在體質關係
人體正氣不足(如陽虛、氣虛)時,更易感風寒濕邪。脾虛者濕濁內生,外濕易引動內濕;腎陽不足者,寒邪更易深入。故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」
風寒濕理論貫穿中醫診療體系,不僅解釋痺證成因,亦指導外感病、經絡病等辨證,為臨床辨析外邪性質與制定治法(如祛風散寒、健脾化濕)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