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身腫

病證名,指因表氣素虛,寒邪侵襲肌表,導致發熱、周身浮腫之證。見於《癥因脈治》卷三:「風寒身腫之癥,惡寒身熱,身首皆腫,風勝多汗,寒勝無汗。此外感風寒,即《金匱》風水、皮水,從太陽經主治之證也。」此證屬外感風寒所致的水腫範疇,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風水」「皮水」相似,病位多責之於太陽經。

病因病機
風寒身腫之因,多由表氣不足,肺氣偏熱。表虛則衛外不固,外邪易乘虛而入;肺主皮毛,肺氣熱則腠理疏鬆,寒邪客於肌表,鬱遏不散,與內熱相搏,阻滯氣機,水液輸布失常,泛溢肌膚,遂發為身腫。風邪偏盛者,因風性開泄,可見多汗;寒邪偏重者,因寒性收引,則多無汗。

臨床表現
主要見惡寒發熱、頭面周身浮腫。若風邪較甚,伴汗出、脈浮緩;寒邪偏重,則無汗、脈浮緊。若兼內熱,可見脈浮數。其腫勢多從頭面開始,漸及四肢,按之凹陷易復,屬陽水範疇。

治法方藥

  1. 防己黃芪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適用於表虛兼水濕者,以益氣固表、利水消腫為主,方中防己、黃芪配伍白朮、甘草,共奏祛風除濕之效。
  2. 越婢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針對風水挾熱,症見浮腫、汗出、口渴者,以麻黃、石膏為主藥,發汗解表、清泄肺熱,佐以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。
  3. 大腹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水腫兼氣滯脹滿者,以大腹皮、茯苓皮、陳皮等行氣利水,疏暢三焦氣機。

辨證要點
需區分風、寒偏勝及是否兼熱。風勝者汗出、脈浮緩,治宜疏風;寒勝者無汗、脈浮緊,治宜散寒;若見脈浮數、口渴,則需兼清裡熱。此外,需與「風濕身腫」「脾虛水腫」等鑑別,後者多病程較久,腫勢纏綿,按之凹陷難起。

相關理論
此證與《內經》「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」之說相呼應,強調外邪束表、玄府閉塞致水液停聚的病理機制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肺主通調水道,風寒外襲,肺氣失宣,則水濕內停,故治當解表與利水並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