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咳嗽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感咳嗽範疇,主因肺衛不固,腠理疏鬆之時,感受風寒之邪,內犯於肺,致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失常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風寒束表,肺氣失宣」,臨床特徵鮮明,治療當以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為要。

證候特徵
典型表現為咳嗽聲重濁,痰白稀薄帶泡沫,常伴鼻塞流清涕、頭痛身痛、惡寒無汗、喉癢聲嘶等表寒症狀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若寒邪入裡化熱,可見痰轉黃稠、咽痛口渴等寒包火之象。《普濟本事方》所言「肺感風寒作嗽」即強調此證肺氣上逆之病機,而《仁術便覽》「肺氣喘急」一語,更點出重症者寒邪閉肺,可致氣逆喘促。

古籍論述與方藥運用
歷代醫家對風寒咳嗽辨治頗具心得:

  1. 輕證調治:如《普濟本事方》紫蘇散,取紫蘇、杏仁、陳皮等辛溫解表,理氣化痰;《證治準繩》針對春月風寒咳嗽,用金沸草散宣肺降氣,消風散解表化濕。
  2. 重證峻劑:《仁術便覽》五抝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等)開宣肺氣,適於咳嗽劇烈者;《類證治裁》小青龍湯治寒飲內停之咳喘倚息,外解表寒,內化水飲。
  3. 時令加減:冬月氣寒,若體實者用麻黃湯發汗解表,華蓋散(麻黃、桑白皮等)兼顧肺氣;《類證治裁》芎蘇飲(川芎、蘇葉等)則擅治風寒兼氣滯之頭痛鼻塞。

病機深析
風寒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襲,首犯太陽經,致衛陽被遏,正邪交爭故惡寒發熱;肺主皮毛,寒邪內合於肺,使宣降失司,津液凝為痰飲,氣逆則咳。若素體陽盛,寒邪易從陽化熱,形成外寒內熱之「寒包火」證;若脾胃虛弱,痰濕內蘊者,易成風寒夾濕之候,痰多黏膩,胸悶納呆。

辨證要點
需與風熱咳嗽、燥邪咳嗽鑑別:風熱者痰黃稠、脈浮數;燥咳則乾咳少痰、鼻咽乾燥。風寒咳嗽雖屬外感,然久咳不愈可耗傷肺氣,轉為內傷,故治療當及時,解表勿過汗,散寒勿助熱,中病即止。

此證雖常見,然因時、因地、因人之異,表現不盡相同,臨證須細察兼夾,靈活化裁。古籍所載諸方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妙,如華蓋散之於體實者,小青龍之於水飲內停者,皆示人以規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