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表裡」詳解

概念溯源

「表裡」為中醫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)中的重要綱領,主要用於區分病位深淺與病勢進退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」,已隱含病位由表入裡的層次觀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更系統化運用表裡辨證,奠定六經傳變的理論基礎。

表裡的相對性

中醫的表裡概念具有多層次相對意義:

  1. 解剖層面

    • 體表(皮毛、肌腠、經絡)屬表,內在(臟腑、骨髓)屬裡
    • 經絡系統中,陽經屬表,陰經屬裡
    • 臟腑關係上,六腑(傳化之腑)為表,五臟(藏精氣)為裡
  2. 病證分類

    • 外感病初期邪在肌表屬表證,深入臟腑則為裡證
    • 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中:
      • 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屬表
      • 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屬裡
      • 其中太陽為表之表,陽明為表之裡,少陽居半表半里
  3. 溫病學說

    • 上焦(肺衛)病變屬表
    • 中焦(脾胃)、下焦(肝腎)病變屬裡

表裡證候特徵

表證

  • 病位:邪犯皮毛、口鼻、肌腠
  • 典型表現:惡寒發熱並見、頭身疼痛、鼻塞流涕、脈浮
  • 分類
    • 表寒:惡寒重、無汗、脈浮緊
    • 表熱:發熱重、微惡風、口渴、脈浮數
    • 表虛:自汗出、脈浮緩
    • 表實:無汗、身痛明顯

裡證

  • 病位:臟腑氣血失調
  • 典型表現: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、臟腑功能失調症狀(如咳喘、嘔吐、腹痛)、脈沉
  • 形成途徑
    • 表邪內傳
    • 外邪直中(如寒邪客胃)
    • 情志、飲食、勞倦直接傷內

表裡關係的動態變化

  1. 表裡傳變

    • 表邪入裡:表證未解,出現口渴煩躁、便秘尿赤等裡熱徵象,脈由浮轉沉
    • 裡邪出表:原內伏之邪外透,如麻疹透發、戰汗後熱退,示病情好轉
  2. 表裡同病

    • 寒熱夾雜
      • 表寒裡熱(如外感風寒兼肺熱咳喘)
      • 表熱裡寒(如素體陽虛復感風熱)
    • 虛實並見
      • 表實裡虛(外感風寒兼氣血不足)
      • 表虛裡實(衛氣不固兼腸道積滯)
  3. 特殊病機

    • 半表半里證:邪踞少陽,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(《傷寒論》小柴胡湯證)
    • 表裡俱實/俱虛:如太陽陽明合病(葛根湯證)或少陰陽虛外感(麻黃附子細辛湯證)

診斷要點

  1. 辨表裡優先:《醫學心悟》強調「病有總要,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而已,病情既不外此,則辨證之法亦不出此」
  2. 四診合參
    • 望神色:表證面色多無明顯變化,裡證可見青赤黃白黑五色主病
    • 聞聲音:表證語聲清亮,裡實證多譫語、裡虛證聲低微
    • 問寒熱:惡寒發熱並見屬表,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屬裡
    • 切脈象:浮脈主表,沉脈主裡

治療原則

  1. 表證治則

    • 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(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)
    • 表寒用辛溫解表(麻黃湯),表熱用辛涼解表(銀翹散)
  2. 裡證治則

    • 根據寒熱虛實採用清、下、溫、補等法
    • 如陽明腑實用承氣湯,少陰寒化用四逆湯
  3. 表裡同治

    • 先表後裡(常規原則)
    • 先裡後表(裡急重時,如《傷寒論》「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裡」)
    • 表裡雙解(如防風通聖散治表裡俱實)

此理論體系不僅指導外感病辨治,對內傷雜病如風水(急性腎炎)、痹證(關節炎)等病位判斷亦有重要價值,體現中醫整體辨證的思維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