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痙
病證名,屬痙病之一,因外感風寒邪氣,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筋脈失養而發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七,其載:「病者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脈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。」此證以發熱惡寒、頭項強直、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,並依汗之有無,分為剛痙與柔痙兩類。
病因病機
風寒痙之成,多因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太陽經脈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太陽之脈……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。」風寒外束,經氣不利,營衛失和,筋脈拘急,故見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。若寒邪偏盛,腠理閉塞,則為剛痙,症見無汗、惡寒甚;若風邪偏重,營衛不和,則為柔痙,症見汗出、惡風。
臨床表現
-
主症:
- 頭項強急:太陽經氣受阻,筋脈失養,故頸部僵硬,轉側不利。
- 背反張:邪入經俞,牽引筋脈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卒口噤:風寒襲絡,牙關緊閉,言語困難。
- 身熱足寒:陽氣被鬱於上,下肢失溫。
-
兼症:
- 剛痙:無汗、惡寒明顯,脈浮緊。
- 柔痙:汗出、惡風,脈浮緩。
鑒別要點
風寒痙需與熱極生風、陰虛風動所致痙病區別:
- 熱痙:多因暑溫或陽明熱盛,見高熱、神昏、抽搐,舌紅苔黃。
- 虛風內動:常見於熱病後期或久病陰虧,筋脈失濡,見手足蠕動、舌乾少津。
治法與方藥
- 剛痙:治宜發汗解表,升津舒筋,方用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,以葛根升津解肌,麻黃、桂枝散寒發汗。
- 柔痙:治宜調和營衛,滋液柔筋,方選栝蔞桂枝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桂枝湯解肌,栝蔞根生津潤燥。
文獻溯源
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》進一步闡明: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……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吳鞠通等,皆宗仲景之說,強調風寒外襲為痙病之要因,並重視津液耗傷與筋脈拘急之關係。
風寒痙為外感痙病之典型,臨證須辨明剛柔,審其汗之有无,以定解表與滋潤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