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感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感冒

風寒感冒為中醫外感病證之一,因外感風寒邪氣侵襲肌表所致,屬「表寒證」範疇。其病因多由氣候驟變、起居不慎、或正氣不足,導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客於肺衛,阻遏衛陽,使營衛失調而發病。

主要症狀
風寒感冒以惡寒重、發熱輕為特徵,患者常見無汗或汗出不暢,頭痛身痛,鼻塞聲重,流清涕,咳嗽痰白稀薄,或兼喉癢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此因寒性收引,腠理閉塞,經氣不利,故見惡寒無汗、頭身疼痛;肺氣失宣,則鼻塞流涕、咳嗽氣促。

病機分析
風寒之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,首犯太陽經。太陽主一身之表,寒邪束表,衛陽被鬱,故惡寒發熱;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項背部,寒邪侵襲,經氣不暢,故頭痛、項背強痛;肺合皮毛,寒邪內傳於肺,肺氣失宣,則咳嗽鼻塞。

治療原則
治宜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,以發汗祛邪為主,使風寒之邪隨汗而解。臨床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荊防敗毒散:主治風寒感冒初起,惡寒發熱明顯,兼有頭痛身痛者。方中荊芥、防風辛溫解表,羌活、獨活祛風除濕,川芎活血止痛,前胡、桔梗宣肺化痰。
  2. 十神湯:適用於風寒感冒兼氣滯不暢,症見頭痛、鼻塞、胸悶者。方中紫蘇、葛根解表散邪,陳皮、香附理氣寬中。
  3. 神術散:針對風寒夾濕,症見頭痛身痛劇烈、肢體困重者。蒼朮燥濕健脾,藁本、白芷祛風止痛。
  4. 川芎茶調散:專治風寒上攻頭目,偏正頭痛明顯者,以川芎為君,配合薄荷、細辛疏風止痛。
  5. 金沸草散:適用於風寒感冒咳嗽較甚,痰多清稀者。金沸草、前胡降氣化痰,荊芥、生薑散寒解表。

證型鑑別
風寒感冒需與「風熱感冒」區分。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重、惡寒輕,汗出,咽痛,痰黃稠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,治宜辛涼解表,如銀翹散、桑菊飲等。而風寒感冒以惡寒無汗、痰涕清稀為辨證要點。

調護要點
服藥後宜溫覆取微汗,助邪外達,忌大汗傷陽。飲食宜清淡溫熱,避免生冷黏膩之物,以防阻滯氣機,影響藥效。

風寒感冒為臨床常見外感證型,其治療重在及時發散表邪,防止傳變入裏。中醫強調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制宜,故用藥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地域氣候特點,靈活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