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寒蛾
風寒蛾,又名風寒喉蛾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喉科杓指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外感風寒邪氣,侵襲肺胃經絡,致使氣血壅滯於咽喉而成。其臨床特徵為喉核(即扁桃體)腫大如李,色淡紅或微暗,伴有明顯疼痛,頭部因腫痛而難以俯仰,甚者氣道受阻,呼吸不暢。脈象多見浮緊,反映風寒表邪未解,肺胃氣機受阻之象。
病因病機
風寒蛾之發病,主要與外感風寒有關。風寒邪氣自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肺主氣司呼吸,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邪氣循經上擾,與氣血相搏,凝滯於喉核,遂致腫脹疼痛。肺胃同屬陽明經,若素體陽氣不足,或脾胃虛弱,更易感寒而發病。
辨證要點
- 局部症狀:喉核腫大,表面光滑或微充血,咽痛劇烈,吞咽困難,或伴惡寒發熱。
- 全身表現:頭痛身楚,鼻塞流清涕,舌苔薄白,脈浮緊,屬風寒表證。
- 鑑別診斷:需與風熱乳蛾(喉核鮮紅、灼痛、脈浮數)及虛火乳蛾(喉核暗紅、微痛、反覆發作)區分。
治療原則
以溫散寒邪、宣肺利咽為主,常用方劑如荊防敗毒散加減,或六味湯(《喉科紫珍集》)合麻黃附子細辛湯,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。若兼有痰濕內阻,可佐以半夏厚朴湯化濕祛痰;若表寒未解而裡熱初現,可酌加桔梗、黃芩清泄鬱熱。
古籍參考
《喉科杓指》強調此症「寸關之脈浮緊」,提示病位在肺胃,屬表寒實證,治法忌用寒涼,以免冰伏邪氣。另可參見風寒乳蛾條,二者病因相近,然風寒蛾更偏重於寒邪凝滯,症狀較為急重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咽喉為經絡交會之處,尤其與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,故風寒蛾之治療,除散寒解表外,亦需調理肺胃氣機,使邪有出路。後期若腫痛消退,可輔以益氣固表之品,如玉屏風散,以防復感外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