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寒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寒喘

病證名,指因風寒邪氣外束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而引發的喘證。此證多見於外感風寒初期,邪氣鬱閉肌表,內犯肺臟,使肺氣壅滯,失於肅降,氣逆上衝而作喘。《東醫寶鑒·卷五》記載:「風寒喘,尋常感冒,風寒內鬱,肺脹逆而為喘。」說明此證與外感風寒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為喘促氣急,常伴咳嗽、痰白清稀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身痛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風寒表證。

病因病機
風寒喘的成因主要為風寒之邪侵襲體表,皮毛閉鬱,肺主皮毛,邪氣由表入裏,內舍於肺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風寒束肺則肺氣壅滯,宣發不利,肅降失職,氣機上逆,故見喘促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肺氣不足,或痰濕內蘊,更易受外邪引動,加重氣逆喘咳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喘促氣急,呼吸困難,咳嗽頻作。
  2. 兼症:痰多色白質稀,惡寒明顯,發熱輕微或無熱,頭痛身痛,鼻塞流清涕,無汗。
  3.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緊,反映風寒表實之象。

治療方藥
風寒喘的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平喘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金沸草散(《類證活人書》):
    • 組成:金沸草、前胡、荊芥、細辛、半夏、赤芍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疏風散寒,降氣化痰,適用於風寒喘咳痰多者。
  2. 麻黃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宣肺散寒,止咳平喘,用於風寒束肺之喘咳無汗。
  3. 加味三抝湯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。
    • 功效: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,適用於風寒喘兼表實無汗者。

證候鑑別
風寒喘需與其他喘證相區別:

  • 風熱喘:喘促伴痰黃黏稠、發熱重惡寒輕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浮數,治宜疏風清熱。
  • 痰濕喘:喘咳痰多黏膩、胸悶脘痞、舌苔白膩、脈滑,治宜燥濕化痰。
  • 肺虛喘:喘促氣短、動則加重、語聲低微、舌淡脈弱,治宜補益肺氣。

風寒喘屬外感實喘,治療及時則易愈,若遷延失治,可能轉為慢性,或化熱化燥,演變為其他複雜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