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疳
風疳為中醫病名,其涵蓋範圍涉及牙科、肛門疾病、外科及小兒科等不同範疇,以下分述之:
一、牙科風疳
《太平聖惠方·卷三十四》記載,風疳屬牙病之一,多因臟腑壅滯,風熱久積;或脾肺失調,痰飲內停,邪毒上衝,熏灼牙齒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臟腑壅滯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久則化風熱。
- 風熱上攻:風性上行,熱邪熏灼,上犯齒齦,導致氣血壅滯。
- 痰飲內停:脾虛生痰,肺氣不降,痰飲上逆,與風熱相搏,侵蝕牙齒。
臨床表現
- 齒齦浮腫,甚則動搖脫落。
- 牙齒損爛,膿血溢出。
- 蟲蝕齒根,口氣腐臭。
- 面色青黃,唇頰腫痛。
治療原則
- 疏風清熱:選用荊芥、防風、薄荷等祛風藥。
- 消腫止痛:如黃連、黃芩、金銀花等清熱解毒。
- 化痰通絡:可佐以半夏、陳皮等化痰之品。
二、肛門風疳
風疳亦指肛門濕熱下注,蟲蝕作癢之證,屬肛門疾患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濕熱內蘊,下注大腸。
- 蟲蝕作癢:濕熱生蟲,侵蝕肛門,致局部奇癢難忍。
臨床表現
- 肛門瘙癢,甚則潰爛。
- 時有蟲行感,夜間尤甚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燥濕:如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等。
- 殺蟲止癢:可選用百部、蛇床子等外用熏洗。
三、外科風疳(坐板瘡)
風疳在外科亦稱「坐板瘡」,多因久坐濕熱之地,或汗出受風,濕熱蘊結肌膚所致。
臨床表現
- 臀部生瘡,紅腫熱痛。
- 或見膿皰,破潰流黃水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:如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。
- 祛風除濕:可配合蒼朮、薏苡仁等健脾化濕。
四、小兒風疳(肝疳)
《嬰童百問》載,小兒風疳即「肝疳」,多因乳食不節,肝熱內生,或風邪外襲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乳食積滯:小兒脾胃薄弱,積滯化熱,上犯於肝。
- 肝熱生風:肝主風,熱極生風,侵襲經絡。
臨床表現
- 目赤多淚,揉眼撓耳。
- 形體消瘦,腹大青筋。
- 煩躁易怒,夜臥不安。
治療原則
- 清肝瀉熱:如梔子、龍膽草等。
- 健脾消積:可佐以白朮、山楂等助運化。
綜上所述,風疳一病涉及多科,臨證需辨明病位、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