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痱
1. 病證名
風痱為中醫病證名,指四肢廢弛無力、功能喪失之疾患,屬中風範疇之一。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,簡稱「痱」。其主證為四肢癱瘓不用,身無疼痛,嚴重者可伴隨言語障礙、神識昏蒙等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》附錄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「續命湯: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持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」指出此證因風邪內襲,經絡氣血痹阻,導致肢體失用。
隋唐醫家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治法。《備急千金要方·諸風》提出以「三味竹瀝飲」、「竹瀝湯」等方劑治療,強調化痰通絡之效。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中風源流》則載有「換骨丹」、「疏風順氣圓」、「八寶回春湯」等方,針對氣血兩虛、風痰阻絡等不同證型辨證施治。
從病機而言,風痱多因正氣內虛,風邪乘襲,或痰瘀阻滯經脈,致使氣血不能濡養肢體。其證候特點為「癱而不痛」,與中風偏癱之伴隨麻木疼痛者有所區別。
2. 經外穴名
風痱亦為經外奇穴之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特殊灸法治療風痱失語、手足不遂。其取穴法為:以患者小指內側指節橫紋至指尖長度為度量單位,置於臍上,沿任脈直線向上,於度端定一穴;再以此長度作倒三角形,兩底角旁開對應位置各取一穴,共三穴。
近代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將其規範化,定位於中脘穴下0.5寸一穴,左右旁開1.5寸各一穴,合計三穴。主治中風言語謇澀、肢體癱瘓,傳統以艾炷灸3-7壯為法。此穴組取任脈與脾胃之氣,結合局部刺激,以達通調氣血、醒神開竅之效。
補充中醫理論
風痱之成因與「內風」「外風」相關,內風多責之肝腎陰虛,陽亢化風;外風則因六淫邪氣侵襲。治療上,除前述方藥針灸外,亦可配合導引按蹻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偃臥導引法」,以舒展肢體、流通氣血。歷代醫家重視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故養血熄風、活血通絡亦為關鍵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