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嚲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嚲曳

病證名,指肢體弛緩無力,不能自主收攝之症。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七,其描述「嚲則偏而不舉,曳則洩而不隨」,意指「嚲」為肢體偏側痿弱不能抬舉,「曳」為筋肉鬆懈而失控下垂,二者皆屬肢體失於統攝之表現。此症與「半身不遂」、「偏枯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病機與臨床特徵略有差異。

中醫病機探析
風嚲曳多因風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虧虛、痰瘀阻滯所致。

  1. 外風襲絡: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。風邪客於經脈,阻滯氣血運行,致筋脈失養,肢體偏廢不用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,氣血生化不足,筋肉失於濡潤,故見弛緩無力。
  3. 痰瘀阻絡:痰濁、瘀血內停,閉阻經隧,氣血不得暢行,肢體失於溫煦而痿弱下垂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嚲症:單側或局部肢體痿軟,舉動困難,如手臂不舉、足跛行。
  • 曳症:筋肉鬆弛,關節失控,如手腕下垂、足踝內翻,行走時拖曳不振。
  • 或伴麻木、輕度疼痛,舌質淡暗或有瘀斑,脈象弦細或澀滯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半身不遂之別:半身不遂多因中風,症見一側完全癱瘓,神識或受影響;風嚲曳則偏重肢體弛緩,神志多清醒。
  • 與偏枯之別:偏枯屬「枯萎不用」,肌肉萎縮明顯;風嚲曳以「弛縱不收」為主,萎縮較輕。

治法與方藥(此處僅述傳統理論,不涉臨床建議)

  • 祛風通絡:選用小續命湯加減,外風引動者宜之。
  • 益氣養血:補陽還五湯主之,針對氣虛血瘀之證。
  • 化痰逐瘀:指迷茯苓丸合桃紅四物湯,適用於痰瘀互結者。
  • 針灸取穴:常選陽明經穴如合谷、足三里,配合局部阿是穴,以通調氣血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,強調脾胃與肢體功能的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「風邪中絡,筋脈弛長」,進一步闡明外風致病的機轉。風嚲曳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肢體運動障礙的細緻辨證,需結合全身證候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