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毒牙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毒牙痛

病證名,首載於《秘傳證治要訣》卷五,屬中醫牙痛證型之一,主因風邪外襲、熱毒內蘊,或風熱相搏上攻牙齦、齒齦所致。其特徵為牙齦腫痛劇烈,或伴齒縫間有「紅肉弩出」(即牙齦紅腫增生如肉芽狀),甚則連及頰頷,影響咀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外襲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侵襲頭面陽位。風邪夾熱或寒,循經上擾牙齦,阻滯經絡,發為疼痛。
  2. 熱毒壅盛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或情志化火,熱毒循足陽明胃經上攻齒齦,灼傷血肉,致腫痛潰爛。
  3. 氣血瘀阻:風熱久滯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加重腫痛,甚則化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牙齦紅腫灼痛,遇風加重,或見齒齦出血。
  • 疼痛劇烈,可放射至頭面、耳頰,伴口乾口臭。
  • 部分患者齒縫間有「弩肉」突出(牙齦增生),觸之易出血。
  • 舌紅苔黃,脈浮數或洪大。

治法與方藥

祛風解毒、清熱止痛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。
    • 適用:胃火熾盛,牙齦腫痛伴口臭、便秘者。
    • 加減:風邪重加防風、白芷;腫甚加連翹、蒲公英。
  2. 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

    • 組成:石膏、熟地黃、麥冬、知母、牛膝。
    • 適用:陰虛胃熱並見,牙痛伴牙齦萎縮、口乾舌燥者。
  3. 其他常用藥

    • 風熱偏盛: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荊芥。
    • 熱毒熾盛:黃芩、梔子、板藍根。
    • 局部腫硬:桃仁、紅花、赤芍以活血散結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牙痛:泛指牙齒疼痛,病因多元(風、火、虛、蟲等),風毒牙痛屬其中實熱證型。
  • 齒壅:指牙齦腫脹如物壅塞,多與風毒牙痛併見,但更強調局部氣血壅滯之象。

外治法輔助

  • 含漱方:黃連、薄荷、細辛煎湯漱口,清熱祛風。
  • 針刺:合谷、頰車、下關等穴,瀉法以疏風泄熱。

此證多屬實證,治療需分清風、熱、毒之偏勝,早期疏解可防化膿或轉為慢性。古籍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:「風毒牙痛,急宜清散,遲則熱深難解。」強調及時祛邪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