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毒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毒腳氣

風毒腳氣為中醫病名,屬腳氣病之一類,因外感風邪毒氣,內侵經絡臟腑所致。此病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七,後世醫家如《赤水玄珠·腳氣門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風毒腳氣之成,多因正氣不足,風毒之邪乘虛而入,客於經脈,流注下肢。風性善行數變,毒邪蘊結,阻滯氣血運行,致使經絡壅塞,水濕停聚,發為腳腫、肢節煩疼等症。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腎、肝三經,蓋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,肝主疏泄,三者功能失調,則風毒濕熱鬱滯成疾。

臨床表現

風毒腳氣之典型症狀為下肢虛浮腫脹,按之凹陷,並伴隨肢節煩疼、筋脈拘急,甚則步履艱難。患者常見心神壅悶、胸膈痞滿,此因風毒上攻,氣機不暢所致。若風毒化熱,可見局部皮膚發紅、灼熱疼痛;若兼寒濕,則腫痛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祛風解毒、行氣活血、利濕消腫為大法。

  1. 紫蘇散:主以紫蘇葉、木香、桑白皮等,疏風散邪,行氣化濕,適用於風毒初起,腳腫氣壅者。
  2. 大腹子散:以大腹皮、檳榔、茯苓皮為主,功擅利水消腫,導滯下氣,針對濕盛腫滿、二便不利者。
  3. 其他配伍:若風毒挾熱,可加黃柏、蒼朮以清熱燥濕;若兼寒象,則配附子、桂枝溫經散寒。

古籍論述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強調「風毒中人,先從腳起」,指出其傳變之勢;《赤水玄珠》則詳述其證治,提出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臨床可酌加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,以助祛風通絡。

風毒腳氣之辨證,須分寒熱虛實,結合患者體質調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經驗,方藥靈活多變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