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毒喉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毒喉腫
病證名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屬中醫喉科疾患之一。其病因多由外感風熱邪毒,內蘊痰火,上攻咽喉所致,亦可因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引動肝胃之火,燔灼咽喉而發。
臨床表現:
- 咽喉腫痛,甚則湯水難嚥,吞嚥時痛勢加劇。
- 局部徵象:咽喉紅腫高突,或見喉關一側腫起如蠶繭(類似現代醫學之扁桃體周圍膿腫),表面或有黃白腐膜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發寒熱、頭痛、口乾欲飲,或頸側瘰癧結塊(淋巴結腫大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病機分析:
風熱邪毒外襲,引動肺胃積熱,痰火搏結於咽喉。風性輕揚,易犯上焦,故病位多在咽喉;痰火膠結,則腫痛劇烈,甚則化腐成膿。若熱毒熾盛,可波及少陽經絡,致頸側瘰癧叢生。
治法:
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滌痰為主,佐以散結利咽。
- 主方加減:
- 清氣化痰丸(《醫方考》):適用於痰熱壅盛者,可加牛蒡子、連翹、玄參以增強解毒利咽之效。
- 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:若痰熱互結明顯,胸悶煩嘔,可合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,並佐以桔梗、梔子宣肺瀉火。
- 隨證配伍:
- 熱毒熾盛:加黃芩、石膏、金銀花。
- 腫甚難消:佐以浙貝母、僵蠶、夏枯草化痰散結。
- 便秘溲赤: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古籍佐證: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喉風」一症,與本病相關,強調「痰壅氣促,咽喉腫閉」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「喉癰」治法,主張清熱解毒為先,可互參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乳蛾」(扁桃體炎)、「喉癰」(急性會厭炎)等區分。風毒喉腫病勢較急,多兼表證,而乳蛾以雙側喉核腫大為主,喉癰則以會厭水腫為特徵。
附註:
外治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局部清熱消腫,或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泄熱。然具體用藥須辨證施治,不可拘泥成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