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寒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寒證

表寒證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外感風寒邪氣侵襲人體肌表,導致衛陽被遏、腠理閉塞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。此證屬「表證」範疇,為《傷寒論》中太陽病的主要證型,常見於外感病初期,其特點為邪淺病輕,然若失治可內傳入裡。

病因病機

風寒之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,首犯太陽經。寒性收引凝滯,致衛陽之氣不得宣發,腠理閉塞,經氣運行受阻,故見惡寒、無汗等症;風邪襲表,與寒相合,正邪交爭於表,故發熱。肺主皮毛,寒邪束表亦可能影響肺氣宣降,而兼見咳嗽、鼻塞等肺系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惡寒明顯(甚於發熱)、頭痛身痛、無汗或汗出不暢。
  • 兼症:鼻塞流清涕、咳嗽痰白、喉癢、苔薄白而潤、脈浮緊(寒邪盛則脈緊)。
  • 特徵:惡寒為關鍵辨證要點,因寒邪襲表,陽氣被鬱,患者常覺畏風怕冷,添衣不解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辛溫解表」為原則,通過發散風寒、疏通腠理,使邪從表解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    • 適用:表寒實證,無汗而喘、脈浮緊者。麻黃開腠發汗,桂枝助陽解肌,為峻汗之劑。
  2. 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•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。
    • 適用:表寒虛證,汗出惡風、脈浮緩者。調和營衛,解肌發表。
  3. 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。
    • 適用:風寒夾濕,頭身重痛、鼻塞聲重者。
  4. 蔥豉湯(《肘後備急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蔥白、淡豆豉。
    • 適用:輕症表寒,微惡寒發熱者,藥性平和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表熱證區別:表熱證多因風熱襲表,以發熱重、惡寒輕、口渴、舌紅苔薄黃為特徵,治宜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。
  • 與裡寒證區別:裡寒證為寒邪直中臟腑,無表證表現,常見畏寒肢冷、腹痛便溏等,治宜溫裡散寒(如四逆湯)。

附:經絡與表寒

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風寒侵襲時,太陽經氣不利,可沿經脈出現頭項強痛、腰背痠楚等症狀。針灸治療可選風池、風門、列缺等穴以疏風散寒。

表寒證為外感病初起之常見證型,其辨證重在分虛實、察兼夾,並根據體質差異調整用藥,如氣虛者佐黃芪,陰虛者慎用辛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