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癲

風癲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癲」之一,與「癇證」相關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。其病因病機多與氣血虛損、外邪內侵,或胎中受驚所致。發作時患者猝然仆倒,口吐涎沫,神識昏蒙,伴隨目睛上視、肢體強直抽搐,甚則發出類似羊鳴之聲,歷時片刻方漸甦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,邪入陰經
    正氣不足則風邪易乘虛內襲,擾亂陰經,導致肝風內動,痰濁上蒙清竅,發為風癲。
  2. 胎中受驚,精氣並居
    孕母驟受驚恐,影響胎兒精氣調和,致使先天稟賦異常,出生後易發癇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四肢抽搐、兩目上視。
  • 兼症:口吐白沫或涎沫、喉中異聲(如羊叫)、面色青紫。
  • 發作特點:發作後疲憊嗜睡,醒後如常,反覆發作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莨菪子散(《諸病源候論》):
    主以莨菪子(天仙子)祛風鎮痙,配伍他藥以化痰開竅、熄風定癇。
  • 辨證加減
    • 痰火擾神:合用黃連溫膽湯。
    • 肝風內動:加鉤藤、羚羊角。
    • 瘀阻腦絡:配合通竅活血湯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五癲:古籍中癲癇的五種分類,除風癲外,尚有「陰癲」「陽癲」「濕癲」「馬癲」等,各因病因與症狀微異。
  • 癇證:泛指反覆發作性神志異常疾病,風癲屬其範疇,然癇證病因更廣,包含七情、外傷、飲食等因素。

風癲之論述,體現中醫從整體辨治癇證的特色,結合臟腑氣血與外邪內傷,為臨床辨證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