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疸

風疸為中醫黃病之一,其病因多由風邪侵襲腑臟,與內在熱氣相搏,致使氣血失和,發為黃疸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及《太平聖惠方》,其臨床表現與一般黃疸有所不同,特點在於兼見風邪與熱相搏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風疸之成,主要因風氣客於腑臟,與體內熱氣相互搏結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擾動氣機;熱邪鬱蒸,則燔灼津液。二者相合,阻滯氣血運行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虛弱,或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更易與風熱相搏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黃疸症狀:身目發黃,其色或鮮明或晦暗,視乎熱與濕之偏盛。
  2. 小便異常:小便或黃或赤澀,亦有患者小便色白,此與氣化不利相關。
  3. 寒熱往來:因風邪襲表,營衛不和,故見灑灑寒熱,類似外感之狀。
  4. 神志與體倦:好臥不欲動,心神不安,或見心振(心悸),此因風熱擾及心神所致。
  5. 面色:面虛黑,為氣血失養、風熱鬱滯之徵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風熱偏盛證

    • 主證:身黃明顯,小便赤澀,心煩不安,寒熱交作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疏風,利膽退黃。
    • 方藥:可用《太平聖惠方》之牛黃散,以牛黃、犀角等清熱解毒,佐以防風、柴胡疏風透邪。
  2. 臟腑風熱相搏證

    • 主證:多臥少起,心神不寧,小便短赤,面黑而黃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熄風,安神退黃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犀角散,以犀角、黃連清熱涼血,配合茯神、人參安神益氣。

與其他黃疸之鑒別

風疸與穀疸酒疸等同屬黃病,然其特點在於風邪為患,故多見寒熱、心悸、好臥等風動之象。穀疸多因飲食不節,酒疸因酒濕內傷,二者較少見風邪外襲之證。

風疸之治療,首重辨明風與熱之孰輕孰重,治法或以疏風為主,或以清熱為先,臨證需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