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瘡

風瘡,又稱「胎毒瘡疥」,首見於中醫古籍《胎毒瘡疥》。此症多因先天胎毒或外感風邪,蘊結肌膚所致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發病與體質、環境及氣候變化密切相關,好發於嬰幼兒及體質偏熱者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風瘡之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胎毒內蘊:母體孕期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失調,致胎熱內盛,遺於胎兒,出生後化熱生毒,外發為瘡。
  2. 風邪外襲:腠理不密,風熱或風濕之邪乘虛侵襲,與內蘊之濕熱相搏,滯留肌表,發為紅疹、搔癢或膿皰。

臨床表現

風瘡多見於頭面、四肢或軀幹,初起為粟米狀紅疹,漸成膿皰,破後流黃水,乾涸結痂。其特徵如下:

  • 風熱型:疹色鮮紅,灼熱劇癢,伴口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薄黃。
  • 濕毒型:瘡面糜爛滲液,周圍腫脹,搔癢難忍,舌苔黃膩。
  • 血虛風燥型:病程遷延,皮膚乾燥脫屑,痂皮反覆,舌淡少津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解毒、祛風除濕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1. 風熱證:選用《消風散》加減,主以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疏風透表,配合黃芩、石膏清熱。
  2. 濕毒證:以《萆薢滲濕湯》為主方,重用萆薢、赤茯苓利濕解毒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清熱。
  3. 血虛風燥證:宜《當歸飲子》養血潤燥,配伍生地黃、何首烏滋陰,白蒺藜祛風止癢。

外治法則以清熱燥濕為要,可選黃柏、苦參煎湯外洗,或青黛散調敷患處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小兒胎毒瘡疥,皆因母血不淨,蘊熱傳兒。」強調母體調攝之重要性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:「風瘡多由風濕搏於肌腠,發為癮疹。」進一步闡明外邪與內因交互為患之機理。

風瘡之辨治,需審證求因,區分虛實,尤重調理脾胃以杜生濕之源,兼顧養血潤膚以固本。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經驗,臨床活用古方,每獲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