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喘

病證名,指因感受風邪,導致肺氣壅滯、宣降失常而引發的氣喘證候。首見於《醫學入門·喘》,屬外感喘證範疇,多因風邪襲表,內犯於肺,肺氣失於肅降,氣逆上衝而作喘。
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風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內舍於肺,致使肺氣壅塞,宣發肅降功能失調,氣機上逆而發為喘促。臨床常兼見風邪表證,如惡風、發熱、鼻塞、脈浮等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呼吸急促,胸悶氣逆,喘聲粗重,甚則張口抬肩。
  • 兼症:咳嗽痰稀,或伴咽癢,惡風發熱,頭痛身楚,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數。
  • 病位:主要在肺,涉及皮毛與衛表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祛風宣肺:以疏解外邪、恢復肺氣宣降為核心。

    • 金沸草散(《類證活人書》):主用金沸草、前胡、荊芥、細辛等,宣肺化痰,疏風解表,適用於風邪犯肺兼痰壅者。
    • 麻黃杏仁飲(《症因脈治》):以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為主,辛溫解表、宣肺平喘,適於風寒束表、肺氣閉鬱之喘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若風熱偏盛,見痰黃、口渴、脈浮數者,可加桑白皮、黃芩以清肺熱。
    • 若痰濕內阻,胸悶痰多,可配伍半夏、陳皮化濕降逆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強調外感喘證「因風者,散之」,指出風邪致喘當以疏風為先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:「風寒之喘,必胸脹氣粗」,主張解表散邪以平喘逆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痰喘:多因痰濁內阻,喘咳痰多黏膩,無明顯表證。
  • 虛喘:責之肺腎氣虛,喘促氣短,動則加劇,與風喘之實證有別。

風喘屬外感實喘,治療重在辨明風邪性質(寒、熱),結合宣肺透表,使邪去則喘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