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搐

病名

  1. 以手足抽動為主證之疾患
    見於《儒門事親·風形》。多因火盛肝旺,風動痰壅所致。其證可見雙目上視、角弓反張,或手足顫振抽動不已,甚則不能持物、步履艱難,夜臥發熱,遍身燥癢等。此證多由肝風內動,或痰熱擾神,風火相煽而成。

    病機分析
    中醫認為,肝主筋,風性主動。若肝陽偏亢,化火生風,或痰濁內蘊,阻滯經絡,皆可引動內風,發為抽搐。《羅氏會約醫鏡·雜證》云:「風搐證者,由火盛制金,金衰不能平木,木旺而自病。」意指火邪亢盛,剋制肺金,致金氣虛衰,無法制約肝木,肝木亢盛而化風,遂成風搐。

    治法

    • 平肝熄風:適用於肝陽上亢、風動抽搐者,常用方如羚角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等,以清肝瀉火、熄風止痙。
    • 湧吐風痰:若因痰濁壅盛,蒙蔽清竅,可選用瓜蒂散等吐法,以祛痰開竅。
    • 清熱化痰:若痰熱內擾,可予黃連溫膽湯加減,以清熱化痰、熄風定搐。
  2. 《幼科全書》所指之風搐
    即「臍風」,又稱新生兒破傷風,多因斷臍不潔,風毒入侵所致。其證見唇青口撮、牙關緊閉、四肢強直、角弓反張等。治法以祛風鎮痙為主,可選用撮風散或玉真散加減。

補充說明
風搐一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。實證多因風、火、痰相兼為患,治宜瀉實;虛證則常見陰血虧虛,筋脈失養,治宜滋陰養血、柔肝熄風,如大定風珠之類。此外,針灸療法亦可配合使用,如取太衝、合谷、陽陵泉等穴,以疏肝熄風、舒筋活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