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赤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赤眼
風赤眼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零五,屬目疾範疇,與「目赤爛」病症相通。其名「風赤」,意指風邪外襲,鬱而化熱,上攻於目,致眼瞼及白睛赤腫糜爛,故又稱「風赤瘡痍」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風熱之邪外侵,或脾胃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循經上擾目竅而成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風赤者,脾臟風熱蘊結,兩瞼如朱,生瘡赤爛。」此外,肝經鬱火或肺熱壅盛,亦可助長風熱上炎,加重目赤糜爛之勢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眼瞼邊緣及眥部紅赤腫痛,瞼弦濕爛,或生小泡疹,刺癢難忍,甚則潰膿結痂。白睛紅赤,淚熱羞明,眵多黏稠。若風熱偏盛,則癢痛交作;濕熱偏重,則潰爛滲液,病程纏綿。
證型辨治
-
風熱客瞼
- 主證:眼瞼赤腫,刺癢灼痛,眵黃量多,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。
- 方例:銀翹散加減,或選用《審視瑤函》之「洗肝散」。
-
脾胃濕熱
- 主證:瞼弦濕爛滲液,紅赤糜爛,脘痞苔膩。
- 治法:清脾除濕。
- 方例:除濕湯(《眼科纂要》)合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-
肝肺熱盛
- 主證:白睛赤脈密布,眼瞼灼痛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瀉肝清肺。
- 方例:瀉白散合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外治法
中醫強調內外合治,可輔以清熱解毒、祛風止癢之藥液外洗,如黃柏、苦參、防風煎湯濾淨後薰眼;或選用熊膽眼藥、珍珠明目液點眼。若瞼緣糜爛結痂,可塗黃連膏潤膚化痂。
古籍考據
《聖濟總錄》載其病機為「風熱衝目」;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區分:「風赤瘡痍,瞼邊赤爛,時作痛癢。」皆說明此症與風、熱、濕三邪密切相關,治療需辨明標本,分經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