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赤瘡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赤瘡痍
病證名
風赤瘡痍,又名「風赤瘡疾」,首見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病因多與脾臟風熱蘊結相關,臨床表現以眼瞼或瞼緣紅赤、生瘡潰爛為主,常伴隨痛癢交作之症。
病因病機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載:「由脾臟風熱蘊結,兩瞼似朱塗而生瘡,黑睛端然無染,不治便生翳膜。」指出本病多因脾經鬱熱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上攻於目,蘊結於眼瞼肌膚所致。若風邪偏盛,則癢感顯著;若熱邪偏重,則疼痛加劇。若遷延不治,風熱久滯,恐進一步侵襲黑睛,導致翳膜生成,影響視力。
臨床表現
- 眼瞼紅赤:眼瞼或瞼緣呈現朱紅色,甚則腫脹。
- 瘡瘍潰爛:皮膚表面生瘡,或見糜爛、滲液,嚴重者可結痂脫屑。
- 痛癢並作:初期以瘙癢為主,隨病情發展,熱毒熾盛則疼痛加劇。
- 黑睛未傷:初期病位局限於眼瞼,黑睛(角膜)未受波及,然失治可蔓延成翳。
辨證論治
-
風邪偏盛(癢勝於痛)
- 病機:風性善行而數變,風邪襲表,鬱於肌膚。
- 治法:祛風解毒為主,佐以清熱。
- 方藥:選用五退散加減,常用藥物如蟬蛻、蛇蛻、荊芥、防風等,以疏風透邪。
-
熱邪偏重(痛勝於癢)
- 病機:脾經熱毒壅盛,血熱瘀滯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佐以祛風。
- 方藥:以加減四物湯為主方,可配伍黃連、黃芩、生地、赤芍等,清熱涼血兼活血。
其他療法
- 外治法:可配合中藥外洗(如蒲公英、野菊花煎湯溻敷),或選用清熱解毒類眼膏局部塗敷。
- 針刺療法:取穴如攢竹、絲竹空、合谷等,以疏泄風熱。
古籍參考
除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「風赤瘡痍」與肝脾濕熱相關,強調需辨明風、濕、熱之偏盛,靈活用藥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若兼見濕邪,可佐以化濕之品,如茯苓、蒼朮等。
此病證雖以眼瞼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尤重脾經功能,臨床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以防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