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齒
病名與源流
風齒之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,屬中醫齒科病證範疇。其病因病機與手陽明大腸經密切相關。該經支脈上行入齒,若頭面受風邪侵襲,而陽明經氣虛弱,風邪乘虛隨脈流注齒間,則發為風齒。
病機與證候
風齒之證,以「齒根浮動,微腫不堅」為特徵。風性輕揚開泄,襲入齒齦,致氣血失和,絡脈空疏,故見牙齒鬆動;風邪鬱而化熱,則齦肉微腫,然其腫勢緩和,不若實火之焮赤劇痛。此證多伴見口齒酸弱,咀嚼無力,或遇風冷則酸楚不適,反映風邪夾寒或化熱之不同轉歸。
經絡與臟腑關聯
手陽明大腸經「貫頰,入下齒中」,足陽明胃經「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故風齒雖以手陽明為主,亦與胃經相關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中焦虛弱,陽明經氣不充,風邪更易內侵。此外,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若腎氣虧虛,齒根失固,兼感風邪,則鬆動益甚,此為本虛標實之候。
鑑別診斷
風齒需與「牙宣」(牙齦萎縮露根)、「齒齦腫痛」(實火攻齦)等證相區別。風齒以「浮動為主,腫勢輕微」為特點,不同於牙宣之齦肉退縮,或實火證之焮腫劇痛。若風邪久羈,化熱傷陰,可能轉為虛火牙痛,此時需參合脈證,辨其寒熱虛實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傳統治風齒,以疏風固齒為大法。外風宜散,常用防風、白芷、細辛等祛風通絡;若兼寒者加川芎、羌活;化熱者選用升麻、黃芩清泄陽明。內傷氣虛者,輔以黃耆、白朮益氣托邪;腎虛齒搖者,配合骨碎補、熟地補腎填精。外用方如《聖惠方》載「細辛散」漱口,或以荊芥湯含漱,皆取祛風斂齒之效。
文獻補充
《聖濟總錄·口齒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風齒者,由陽明脈虛,風邪搏之,故令齒齦浮腫,呼吸風冷,其痛愈甚。」指出風齒對溫度刺激敏感之特點,與現代醫學「牙本質過敏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經絡氣血的動態失衡。
風齒一證,體現中醫「外邪內虛相兼為病」之特色,臨證需審其經絡所屬、臟腑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