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俞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背俞穴
經穴分類名,為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之特定穴位,屬中醫針灸學重要理論範疇。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靈樞·背腧》為核心文獻,後世醫家據臨床實踐逐步擴充其內涵。
一、背俞穴之定義與分類
- 狹義背俞穴
特指五臟對應之背俞穴,即《靈樞》所載:- 肺俞(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心俞(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肝俞(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脾俞(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腎俞(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此五穴為臟氣轉輸之樞紐,臨床常用於調治相應臟腑功能失調。
-
廣義背俞穴
涵蓋六腑及奇恆之腑對應之背俞穴,如:- 膀胱俞(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大腸俞(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- 膽俞(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
此類穴位擴展背俞穴之治療範疇,適用於腑病及經絡辨證。
-
泛指背腰骶部穴位
宋代《針灸資生經》進一步將背、腰、骶部穴位納入廣義背俞範疇,如督脈之至陽、命門,或膀胱經之八髎穴,均與臟腑氣血調控密切相關。
二、背俞穴之生理與病理特徵
- 氣血輸注之門戶:背俞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,藉經絡聯繫內應臟腑,為「陽中之陰」,具調和陰陽之效。
- 診斷價值:臟腑病變常反映於相應背俞穴,如壓痛、結節、溫度異常或色澤變化,可作為辨病辨證之依據。
- 治療作用:針刺或艾灸背俞穴能直接調節臟腑功能,如肺俞治咳喘、腎俞主生殖虛損,體現「從陽引陰」之治療思路。
三、背俞穴之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膀胱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背俞穴透過經別與臟腑相連,形成體表-內臟反射通路。
- 陰陽理論:背屬陽,俞穴為陽經上調陰臟之樞紐,符合「陰病治陽」原則。
- 氣血運行:背俞穴為衛氣輸布之要衝,《類經》註:「五臟之系咸在於背,故欲知臟病,當察俞穴。」
四、臨床應用舉隅
- 肺系疾病:取肺俞配風門,宣肺解表。
- 心系疾病:心俞配厥陰俞,通陽化瘀。
- 脾胃失調:脾俞配胃俞,健運中焦。
- 腎虛證候:腎俞配命門,溫補下元。
背俞穴之運用,須結合四診八綱,辨明虛實寒熱,或針或灸,或補或瀉,方能切中病機。其理論體系深植於中醫整體觀,歷代醫家皆視為調治內傷雜病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