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卑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卑脈
脈象特徵
卑脈為張仲景所述十二脈之一,其特徵為脈形軟弱無力,按之如尋繭絲,沉細而勢微。《診家正眼》載:「曰卑者,營氣弱也,陰脈衰也。」意指此脈象主營血虧虛,陰分不足,氣血不能充盈脈道,故呈現柔弱不振之態。
脈理與病機
- 營氣不足:卑脈多因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傷營血,致脈道失充。《內經》云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。」若營氣衰少,則脈象必然軟弱。
- 陰脈衰微:卑脈屬陰,與「亢脈」(陽亢之脈)相對。陰主靜、主濡養,若陰血虧損,或精氣內奪,則脈現卑弱之象。
- 氣血兩虛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虛推動無力,或血少不能載氣,亦可見脈來卑弱,兼見乏力、眩暈等症。
臨床意義
- 虛勞證候: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,或慢性消耗性疾病,如癆瘵、萎黃病等。
- 婦科病症:女子經產過多,或崩漏日久,營血大傷,亦可見卑脈。
- 心脾兩虛:思慮過度,暗耗心血,或脾失健運,生化乏源,脈多沉細無力。
鑑別診斷
- 濡脈:浮而細軟,如帛浮水,主濕邪困阻或氣血不足,但位偏表,與卑脈之沉弱不同。
- 弱脈:沉而柔細,須重按始得,主陽氣虛衰,與卑脈之營弱陰衰相近,然弱脈更偏陽氣不足。
- 微脈: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,主氣血大虛,陽氣衰微,病情較卑脈更為危重。
治法參考
- 補益營血:方如歸脾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或四物湯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),以滋養陰血,充盈脈道。
- 健脾益氣:若兼脾虛,可選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,助氣血生化之源。
- 滋陰填精:若真陰虧耗,可用左歸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等),補益腎精,以充陰脈。
古籍論述
除《診家正眼》外,《瀕湖脈學》亦提及:「卑而沉細,營衛之衰。」《脈經》則稱:「寸口脈卑,血不足,失血絡虛。」均強調此脈與營血虛損之密切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